Galectin-9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CART19杀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feng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CART疗法在血液系统恶性疾病尤其是B-ALL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是恶性肿瘤细胞免疫疗法的成功典范。然而复发仍是目前CART治疗后的最大障碍。单纯依靠输注CART的患者超过半数在一年内复发,严重影响CART的长期疗效。寻找复发因素和机制,研究有效干预手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CART以抗原抗体结合取代TCR-MHC抗原复合物识别,导致其免疫突触结构不稳定,进而影响T细胞活化信号强度和持续时间,因此在T细胞活化信号转导和杀伤作用方面与传统CTLs均有不同之处。研究CART杀伤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杀伤机制及其特点,是理解治疗后复发的基础。现有的研究认为除了肿瘤克隆本身生物学行为改变从而逃逸CART杀伤,CART自身结构缺陷造成的体内无法长期维持等方面因素外,体内抑制性免疫微环境尤其是骨髓微环境亦是导致复发的重要因素且相对研究结果较少。探索CART治疗中潜在的抑制性因素,是进一步研究CART治疗后复发机制和提高CART疗效的可能方向。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体内重要的骨髓免疫抑制性因素,通过直接接触或分泌细胞因子等方式调节多种免疫细胞功能。MSCs对活化T细胞具有强大的抑制作用,在临床上已成熟地应用于移植物抗宿主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MSCs可通过分泌IDO、galectins、COX-2等因子诱导T细胞凋亡,抑制T细胞增殖。我们推测MSCs对CART细胞也应有类似的抑制作用,并可能作为干预CART治疗后复发的靶点。第一章Galectin-9调控骨髓来源间充质干细胞抑制CART增殖及杀伤效应研究目的:复发仍是目前存在的影响CART长期疗效的最主要问题。骨髓微环境中的抑制性组分是导致CART治疗后复发的重要原因。以往的研究显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T细胞具有抑制增殖、促进凋亡等抑制作用,但在CART治疗中尚无文献报道。本章主要研究体内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CART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方法:分离健康供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贴壁培养纯化以获得人骨髓来源的MSCs(h BM-MSCs),取p3-p5代细胞作为研究材料。将h B-MSCs与CART细胞按h BM-MSCs:CART=1:20、1:10、1:5的比例进行共培养:取1×105数量h BM-MSCs分别于常规孔板和transwell孔板贴壁6小时,后加入相应数量经Befeldin(10u M)预处理24小时或未经处理的CART细胞于常规孔板,加入相应数量未经处理的CART细胞于transwell孔板,共培养3天后收集三组中悬浮的CART细胞,台盼蓝染色计数,流式检测胞内Ki67及表面抑制性分子PD-1、TIM-3和LAG-3的表达。体外h BM-MSCs干预CART杀伤靶细胞luciferase-nalm6分为3组:1、将h B-MSCs与CART细胞按h BM-MSCs:CART=1:20、1:10、1:5的比例共培养3天后收集CART细胞,再与luciferase-nalm6共培养;2、将h B-MSCs按h BM-MSCs:CART=1:20,1:10,1:5的比例先种板贴壁,后加入相应数量的CART与靶细胞;3、将h B-MSCs与luciferase-nalm6细胞按h BM-MSCs:luciferase-nalm6=1:20、1:10、1:5的比例共培养3天后收集luciferase-nalm6细胞,再与CART细胞共培养。以上三组的杀伤条件为效靶比1:1杀伤6小时或0.5:1杀伤12小时。酶标仪法检测各组杀伤率。用含有针对gal-9蛋白sh RNA的慢病毒感染MSCs获得稳定敲降的原代细胞,未感染及稳定转染空载慢病毒的MSCs细胞作为对照,分别与CART细胞按1:5比例共培养,流式检测三组中CART增殖及表面抑制性分子TIM-3的表达。收集三组中CART细胞,按效靶比1:1杀伤6小时或0.5:1杀伤12小时的条件与靶细胞luciferase-nalm6共培养;将稳定敲降gal-9的MSCs及对照h B-MSCs按h BM-MSCs:CART=1:5的比例先种板贴壁,按效靶比0.5:1杀伤12小时的条件加入相应数量的CART与靶细胞共培养,检测预处理及直接接触情况下gal-9的表达对于MSCs抑制CART杀伤作用的影响。MSCs干预CART治疗B-ALL小鼠模型试验中,第-7天各组尾静脉输注1×10~6个luciferase-nalm6,第-2天活体成像分组,第-1天尾静脉输注5×10~5个gal-9稳定敲降或未经转染的MSCs并用PBS作为空白对照,第0天尾静脉回输1×10~6个CART19细胞。每隔1周对各组小鼠活体成像,记录生存曲线。研究结果:体外MSCs与CART19以直接接触或transwell隔离的方式共培养3天,CART19活细胞计数显著下降,Ki67表达显著降低,且两种共培养组间无差异。用BFA预处理CART19后再与MSCs行直接接触共培养,则CART19活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Ki67仍高表达。共培养不引起CART凋亡或针对MSCs的细胞毒作用,对CART各细胞亚群组成比例无显著影响。共培养特异性上调CART表面抑制性分子TIM3高表达,对PD-1或LAG3无影响。经MSCs共培养预处理后CART19对靶细胞luciferase-nalm6的杀伤效率降低,而MSCs预先种板对杀伤影响不大,经MSCs共培养预处理后的luciferase-nalm6仍可有效被CART杀伤。与CART共培养后MSCs高表达gal-9,包装含有特异性sh RNA的慢病毒感染MSCs以稳定敲降gal-9表达,稳定转染的MSCs具有正常的形态与增殖能力。敲降gal-9可部分回复MSCs对CART细胞的增殖抑制及杀伤抑制,且可显著下调共培养后对CART细胞TIM-3的诱导表达。体内野生型MSCs回输干预CART治疗B-ALL可延迟肿瘤清除时间,降低小鼠生存时间。回输敲降gal-9的MSCs可部分回复对CART体内疗效的抑制。结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主要通过非接触依赖的方式抑制体外CART细胞增殖并特异性上调CART表面TIM-3表达。与h BM-MSCs共培养预处理后的CART19杀伤靶细胞功能显著下降。Gal-9蛋白的诱导表达调控MSCs对CART的杀伤抑制作用。Gal-9蛋白调控MSCs抑制CART体内疗效。第二章穿孔素/颗粒酶途径是CART杀伤靶细胞的主要机制研究目的:CD8+细胞毒T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机制包括穿孔素/颗粒酶途径,Fas/Fas L途径以及分泌细胞因子直接杀伤靶细胞的非细胞毒形式。CD4+T细胞则主要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协助CD8+T细胞的杀伤作用。CART细胞因其特殊的结构,在杀伤过程中的免疫突触形成、信号转导和细胞毒作用等方面与传统CTLs均有所不同,表现为不稳定的免疫突触形成,活化信号更强持续时间更短,快速释放细胞毒颗粒等。本章旨在研究传统的三条杀伤途径是否参与CART对靶细胞的杀伤,以及CART不同细胞亚群间杀伤能力的特点及其机制。研究方法:在体外杀伤模型中分别加入50n M、100n M、200n M的刀豆素A阻断穿孔素分泌,加入5u M、10u M、20u M的EGTA阻断钙离子依赖的攻膜复合物形成,加入2.5u M、5u M、10u M正befeldin A阻断CART细胞因子释放,加入10ug/ml、20ug/ml、40ug/ml Fas抗体以封闭靶细胞Fas表达,CSFE标记靶细胞nalm6、过表达CD19的K562和Raji,按效靶比1:1杀伤时间为6小时,流式检测靶细胞CSFE+Annex V+双阳性表达率验证相应途径是否参与CART对靶细胞的杀伤。流式分选CART细胞CD4+亚群与CD8+亚群,与未分选的CD3+混合CART分别与靶细胞luciferase-nalm6或luciferase-Raji按效靶比1:1、2:1、5:1、10:1在96孔板中杀伤4小时、8小时、12小时、24小时,裂解靶细胞后酶标仪检测底物荧光读值以比较不同细胞亚群之间杀伤能力的差异。流式分选CART细胞CD4+亚群与CD8+亚群,分别与靶细胞nalm6按效靶比1:1共培养,流式检测在24小时、48小时、72小时CD4+CART与CD8+CART的细胞凋亡、分化、表面活化及抑制性分子的表达水平。以效靶比1:1为起始,之后再次加入靶细胞观察CD4+亚群与CD8+亚群连续杀伤靶细胞的能力。研究结果:CMA(200n M)或EGTA(20u M)可几乎完全阻断CART对nalm6或CD19+K562的杀伤,各浓度下BFA的处理对其杀伤无显著影响。对于Fas阳性的Raji细胞株,各浓度Fas抗体处理均不能阻断CART对其杀伤;杀伤时间较短或效靶比较低时,相等数量的混合CART杀伤率不及CD8+CART。而在长时间或高效靶比条件下CD8+CART杀伤效率与CD3+混合CART无显著差异。较短杀伤时间条件下CD4+CART杀伤效率均显著低于CD8+CART。当效靶比达到5:1杀伤12小时或效靶比达到2:1杀伤24小时条件下,CD4+CART杀伤效率与CD8+CART无差异且均可全部杀伤靶细胞。CMA(200n M)或EGTA(20u M)可几乎完全阻断CD4+CART对nalm6的杀伤,阻断细胞因子途径与Fas-Fas L途径不能抑制其杀伤。CD4+CART接触靶细胞后CD107a与granzyme B的表达逐渐升高,较传统CD4+T细胞具有显著升高的细胞毒比例。CD8+CART在杀伤过程中迅速脱颗粒且完全表达CD107a与granzyme B;正常培养条件下CART细胞中CD8+亚群具有增殖优势,而在杀伤靶细胞后CD8+亚群更易凋亡,CD4+亚群不易凋亡。CD4+CART较CD8+CART在杀伤靶细胞后更不易往下游分化,表面活化或抑制性分子表达水平更低。CD4+CART较CD8+CART体外连续杀伤靶细胞能力更强。结论:CART细胞主要通过穿孔素/颗粒酶途径杀伤靶细胞。CD4+CART细胞具有较高细胞毒比例,细胞因子途径不参与其杀伤作用。CD4+CART较CD8+CART长期杀伤效率无显著差异,且在杀伤后能保持更好的细胞状态并具有更低的分化水平与TIM-3表达水平。CD4+CART较CD8+CART具有更优越的体外连续杀伤靶细胞的能力。
其他文献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但仍面临市场环境不稳定性进入演化期、体育产业科技创新进入加速期、体育产业政策体系进入调整期、体育产业供需改革进入深水期和体育产业人才培育进入关键期的现实挑战。面对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新要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应以“五个重大原则”为根本遵循,强化顶层设计,加快推行高质量体育产业政策;聚焦跨界
期刊
第一部分意识障碍患者局部脑功能活动变化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患者的诊断一直是临床诊疗中的一项难题。床边行为学观察评估仍是目前的主流诊断手段之一,但易受评估医师的主观性影响。既往研究表明DOC患者的局部脑功能活动受损且与意识密切相关,但相关研究仅局限于传统静态分析。最新研究表明动态分析可检测扫描时间段内大脑信号的波动情况,进
学位
【研究目的】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typical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s,a HUS)是一种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临床表现为微血管溶血性贫血、血栓和急性肾损伤,多发于儿童。首次出现临床症状后,约33%-40%的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甚至死亡,复发率高达
学位
随着时代变迁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培养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2022我国发布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开启了我国初中科学教育的新篇章,实现了小学与初中科学课程的一贯性,并对项目式、跨学科的课程组织方式有着“综合性”、“实践性”指向性要求。这也再次体现出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科技教育的重视。长久以来由于初、高中教学的分科模式,学科之间缺少交流和互动,学生只关注于部
学位
在全球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在各种癌症中位居第五,病死率高位第三。中国是胃癌高发的国家之一,约占全球胃癌发病人数的40%。转移是癌症致死的主要原因,肝脏是胃癌转移的主要器官;然而,胃癌肝脏转移的机制至今仍知之甚少,其临床治疗的方案十分有限。系统筛查和鉴定胃癌肝转移相关基因有助于阐明胃癌肝转移的分子机理和发现新的胃癌肝转移治疗靶点。肿瘤原位小鼠模型相对于直接的血液注射小鼠模型更能模拟临床上肿瘤转移过程
学位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出发,能更好地实现五育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由于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时间较近,相关理论和实际教学经验较少,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跨学科主题学习存在疑惑。因此,梳理新课标和教材内容,理清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设计思路,为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提供理论依据和教学参考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相关概念进行
学位
研究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有一小部分结直肠癌是长期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发展而来的。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IBD的致病机制仍没有明确。遗传因素、饮食习惯、心理应激反应、固有层细胞的激活
学位
背景:RING家族泛素连接酶主要包括CRL(Cullin-RING Ligase)和APC/C(Anaphase-Promoting Complex)两大类。CRL复合体主要由支架蛋白Cullin、底物识别蛋白(如F-box蛋白)、接头蛋白及RING结构蛋白组成。目前仅发现两种参与构成CRL的RING结构蛋白,即RBX1/ROC1和RBX2/ROC2/SAG。已经有很多研究发现RBX1-E3与AP
学位
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焦虑情绪会引起危险场景回避(场景回避)和社会交互回避(社交回避)的行为反应,其神经环路和分子机制尚未清楚。在本论文中,我们发现在中缝背核(DRN)存在两群电生理特性不同的五羟色胺(5-HT)神经元,分别投射到基底外侧杏仁核(BLA)的小清蛋白阳性中间神经元(PVIN)和锥体神经元(Py N);其中,投射到BLAP
学位
研究背景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胆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位居男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五位。乙型肝炎病毒(HBV,乙肝)感染是导致我国肝癌高发的主要原因,其中乙肝感染导致的肝细胞相关基因DNA甲基化水平改变是导致肝细胞肝癌发生的重要机制。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式。但是,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且缺乏有效的预后及治疗靶标,所以,我国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