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背景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胆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位居男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五位。乙型肝炎病毒(HBV,乙肝)感染是导致我国肝癌高发的主要原因,其中乙肝感染导致的肝细胞相关基因DNA甲基化水平改变是导致肝细胞肝癌发生的重要机制。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式。但是,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且缺乏有效的预后及治疗靶标,所以,我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胆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位居男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五位。乙型肝炎病毒(HBV,乙肝)感染是导致我国肝癌高发的主要原因,其中乙肝感染导致的肝细胞相关基因DNA甲基化水平改变是导致肝细胞肝癌发生的重要机制。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肝癌的首选方式。但是,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是中晚期且缺乏有效的预后及治疗靶标,所以,我国肝癌的5年生存率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探讨乙肝相关肝癌的发病机制及肝癌的预后和治疗靶标意义重大。研究目的1、探讨GNA14在肝癌中的表达变化及其DNA甲基化调节机制2、探讨GNA14对肝癌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本研究通过TCGA及GEO数据库中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mRNA及DNA甲基化数据的联合分析,发现了一个潜在的肝癌抑癌基因-GNA14,同时通过分析其与网络数据库中临床病理信息的相关性明确其临床价值。通过相对荧光定量PCR(q RT-PCR)、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技术(IHC)对本院肝癌临床样本中GNA14的表达量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信息的相关性从而验证数据库中的信息。2、通过正常肝细胞、永生化肝细胞、肝癌细胞及临床样本的DNA甲基化测序明确GNA14启动子区甲基化变化情况。3、分析本院以及数据库中感染乙肝肝癌患者与未感染乙肝肝癌患者癌组织中GNA14的mRNA水平和DNA甲基化水平。通过对Hep G2细胞及感染了HBV的Hep G2细胞(Hep G2.2.15)和感染乙肝的肝癌患者及未感染乙肝的肝癌患者的肝癌组织中GNA14的表达量检测及DNA甲基化测序,进一步明确乙肝感染对GNA14的影响。通过对Hep G2.2.15细胞中乙肝X蛋白(HBx)的敲低,分析HBx对DNA甲基转移酶(DNMTs)及GNA14的调节作用。通过在Hep G2等细胞中过表达HBx分析HBx对DNA甲基转移酶(DNMTs)及GNA14的调节作用。通过Ch IP实验明确DNMTs对GNA14的调节作用。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证实HBx通过调节DNMTs导致GNA14表达量的变化。4、在肝癌细胞HCCLM3、Huh7中敲低GNA14,在肝癌细胞SK-Hep-1及Hep3B细胞中稳定过表达GNA14。通过CCK-8、细胞周期、Transwell细胞侵袭、转移实验、裸鼠皮下成瘤模型以及裸鼠肝脏原位肿瘤模型,分析GNA14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的作用。通过免疫共沉淀蛋白质谱(IP/MS)、Co-IP实验、免疫荧光实验探讨GNA14抑制肝癌发展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1、通过TCGA数据库、GEO数据库中肝癌数据及本院肝癌数据的对比验证,我们发现GNA14在肝癌组织中DNA甲基化上调、表达下调,且其表达量与肝癌患者的预后复发、乙肝感染、肿瘤的大小、分化和分级相关。2、乙肝感染引起了肝癌细胞中甲基化转移酶的上调并通过上调GNA14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从而抑制GNA14的表达。3、GNA14通过Notch1通路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通过促进JMJD6的蛋白降解抑制肝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研究结论GNA14在肝癌组织中DNA甲基化上调、表达下调,其表达量与肝癌患者的预后复发、肿瘤的大小等相关。乙肝感染导致GNA14的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上调、mRNA水平下调从而抑制了GNA14的表达。GNA14可以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该研究为肝癌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与目的内脏高敏感(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VH)是指内脏对生理性或伤害性刺激的耐受阈值降低的现象。目前认为,内脏高敏感是产生功能性胃肠病症状的主要病生理机制之一,腹痛和烧心是内脏高敏感的常见临床表现,常见于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痛综合征)(Functional Dyspepsia,FD)和胃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体育强国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但仍面临市场环境不稳定性进入演化期、体育产业科技创新进入加速期、体育产业政策体系进入调整期、体育产业供需改革进入深水期和体育产业人才培育进入关键期的现实挑战。面对中国式现代化提出的新要求,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应以“五个重大原则”为根本遵循,强化顶层设计,加快推行高质量体育产业政策;聚焦跨界
第一部分意识障碍患者局部脑功能活动变化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意识障碍(disorder of consciousness,DOC)患者的诊断一直是临床诊疗中的一项难题。床边行为学观察评估仍是目前的主流诊断手段之一,但易受评估医师的主观性影响。既往研究表明DOC患者的局部脑功能活动受损且与意识密切相关,但相关研究仅局限于传统静态分析。最新研究表明动态分析可检测扫描时间段内大脑信号的波动情况,进
【研究目的】非典型溶血尿毒综合征(Atypical 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s,a HUS)是一种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临床表现为微血管溶血性贫血、血栓和急性肾损伤,多发于儿童。首次出现临床症状后,约33%-40%的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甚至死亡,复发率高达
随着时代变迁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对培养创新人才和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2022我国发布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开启了我国初中科学教育的新篇章,实现了小学与初中科学课程的一贯性,并对项目式、跨学科的课程组织方式有着“综合性”、“实践性”指向性要求。这也再次体现出国家对基础教育阶段科技教育的重视。长久以来由于初、高中教学的分科模式,学科之间缺少交流和互动,学生只关注于部
在全球范围内,胃癌的发病率在各种癌症中位居第五,病死率高位第三。中国是胃癌高发的国家之一,约占全球胃癌发病人数的40%。转移是癌症致死的主要原因,肝脏是胃癌转移的主要器官;然而,胃癌肝脏转移的机制至今仍知之甚少,其临床治疗的方案十分有限。系统筛查和鉴定胃癌肝转移相关基因有助于阐明胃癌肝转移的分子机理和发现新的胃癌肝转移治疗靶点。肿瘤原位小鼠模型相对于直接的血液注射小鼠模型更能模拟临床上肿瘤转移过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出发,能更好地实现五育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由于新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颁布时间较近,相关理论和实际教学经验较少,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对于跨学科主题学习存在疑惑。因此,梳理新课标和教材内容,理清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设计思路,为教师在实际教学当中提供理论依据和教学参考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文献资料法,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相关概念进行
研究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有一小部分结直肠癌是长期的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发展而来的。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IBD的致病机制仍没有明确。遗传因素、饮食习惯、心理应激反应、固有层细胞的激活
背景:RING家族泛素连接酶主要包括CRL(Cullin-RING Ligase)和APC/C(Anaphase-Promoting Complex)两大类。CRL复合体主要由支架蛋白Cullin、底物识别蛋白(如F-box蛋白)、接头蛋白及RING结构蛋白组成。目前仅发现两种参与构成CRL的RING结构蛋白,即RBX1/ROC1和RBX2/ROC2/SAG。已经有很多研究发现RBX1-E3与AP
焦虑是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焦虑情绪会引起危险场景回避(场景回避)和社会交互回避(社交回避)的行为反应,其神经环路和分子机制尚未清楚。在本论文中,我们发现在中缝背核(DRN)存在两群电生理特性不同的五羟色胺(5-HT)神经元,分别投射到基底外侧杏仁核(BLA)的小清蛋白阳性中间神经元(PVIN)和锥体神经元(Py N);其中,投射到BL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