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玉光(1970——),山西原平人;少年时期即潜心诗歌创作,曾是“超超主义”(《诗歌报月刊》1990年一、二期合刊“中国诗坛1989实验诗集团展示“专号上亮相的民间诗歌团体之一)晚出的成员。2008年参加第24届“青春诗会”,迄今出版了《一九七〇年的月亮》(北岳文艺出版社,2008)、《捕光者》(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两本诗集。前者荣获天津市第19届鲁藜诗歌优秀奖,后者荣获山西2010——2012年度“赵树理文学奖”优秀诗歌奖。韩玉光“持志如心痛”的“入世情怀”(朵渔语),显然得益于其故乡当地薪火相传的诗歌创作传统的浸润;而作为山西“70后”一代诗人佼佼者之一,又与他先行于将来消逝而把握自我当下性的求索姿态不无联系。
本文共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历史语境下的70后诗人面对的时代生存现场为背景,剖析其精神症候和崛起的历程。第二部分是技术主义对象化侵袭诗人“在场”当前生存环境,诗人对生存之重展开反思与批判。第三部分诗人由生存之重反思与批判走向求索生命依附的精神本源。第四部分是诗人于中年“在场”语境中,对生命的“虚无”与“死亡”进行了超越,在时间的展开中领悟到此在“生活”的“真实”意义,再次走向敞开之澄明。
本文共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历史语境下的70后诗人面对的时代生存现场为背景,剖析其精神症候和崛起的历程。第二部分是技术主义对象化侵袭诗人“在场”当前生存环境,诗人对生存之重展开反思与批判。第三部分诗人由生存之重反思与批判走向求索生命依附的精神本源。第四部分是诗人于中年“在场”语境中,对生命的“虚无”与“死亡”进行了超越,在时间的展开中领悟到此在“生活”的“真实”意义,再次走向敞开之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