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干旱是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近几十年来,在气候变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干旱频繁发生,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球最为严峻的灾害问题之一。卫星遥感技术是全球和区域尺度干旱监测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受云污染、卫星重访周期、传感器设计限制等因素影响,单一卫星传感器目前难以同时获取高时空分辨率数据,无法满足大范围、实时、高精度干旱监测的实际需求。基于时空融合方法对多源遥感影像进行融合,获得高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是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前沿问题。近几十年来,在气候变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干旱频繁发生,影响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全球最为严峻的灾害问题之一。卫星遥感技术是全球和区域尺度干旱监测的有效手段。然而,由于受云污染、卫星重访周期、传感器设计限制等因素影响,单一卫星传感器目前难以同时获取高时空分辨率数据,无法满足大范围、实时、高精度干旱监测的实际需求。基于时空融合方法对多源遥感影像进行融合,获得高时空分辨率数据,为在精细尺度上揭示区域干旱时空变化特征提供了可能。通榆县位于吉林省西部地区,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该地每年都会遭受干旱的困扰,是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的重旱区之一。对通榆县干旱进行实时准确地反演和动态监测,不仅对农业生产保障、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可为制定区域干旱灾害风险防控战略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通榆县2012-2021年5-9月的Landsat-7/8 ETM+/OLI和MODIS遥感影像,经计算和反演生成逐16天高空间分辨率和逐8天低空间分辨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地表温度(LST)影像数据,利用灵活的时空数据融合模型(FSDAF)分别对NDVI和LST进行融合,得到了逐8天的高空间分辨率NDVI和LST影像,构建NDVI-LST特征空间,反演生成2012-2021年5-9月逐8天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数据,对其进行干旱等级的划分,定量分析了通榆县近10年生长季旱情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对FSDAF模型融合生成的逐8天NDVI和LST数据,利用对应时间Landsat-7NDVI和LST数据为真实值进行精度分析,结果表明二者拟合效果较好,相关性较高。(2)利用2017-2019年0-10cm的土壤相对湿度数据对反演得到的TVDI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可知,两者间的R~2较高,拟合效果较好,因此可用TVDI研究干旱的变化情况。(3)通榆县近10年生长季的旱情持续时间长、发生范围广,干旱等级以中等水平为主。其中,2013年生长季的旱情最严重,重旱区面积最大,占全县面积的25.88%,2019年次之,相比之下,旱情最轻的是2021年。(4)2012-2021年期间,不同年份逐8天旱情的波动变化明显。大多数年份中,5月份的旱情最严重。这是因为通榆县5月份降水稀少,透雨晚,加之春季回暖快、大风等天气因素会造成土壤迅速失墒,极易出现春旱灾害;6月份和8月份旱情较严重,则是因为夏季气温高降水少,导致出现伏旱,这对农作物的长势和产量有直接影响。(5)对2012-2021年生长季的年均TVDI数据进行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得出通榆县68%的区域TVDI值减小,干旱程度呈减弱趋势,东北、西北和西南部分区域TVDI增加,干旱程度趋于加重,且70%的区域TVDI变化不显著,西部部分地区TVDI变化为较显著和强显著,呈显著变化的区域零散遍布整个县域的结论。
其他文献
科学探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吉林省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及布局策略,对于推动新时期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集成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首先,系统梳理了建国以来吉林省的产业发展过程,并从产业结构和企业数量变化角度分析了吉林省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特征及趋势;其次,从开放—创新—绿色3个维度构建了包含16个指标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吉林省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
气候变暖已经显著改变了树木的径向生长,而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成为了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但树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同样受到竞争的影响,树木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调节树木生长可用的光资源、水量、养分等影响林分尺度生长。环境因子对树木生长的相对贡献在不同海拔格局、不同树龄以及气候变暖前后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是树木生长对全球气候变暖响应研究中重要的但仍然不清楚的问题。本研究在长白山西坡分两个海拔梯度
呼伦贝尔草原作为我国六大草原之首,其天然草场占到了总面积的80%以上,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水源、防风固沙、保持生态多样性等生态功能。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天气频发,导致草原火的发生概率大大提升。据研究资料表明,在1981年-2015年的34年间,呼伦贝尔草原过火次数达到了2217次,过火面积高达6685.89万公顷。草原火作为草原地区的主要灾害之一,已经严重危害到当地的生态平衡以及牧民的生产生活。
泥炭沼泽作为富“碳”型湿地,在全球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微生物胞外酶催化作用是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限速步骤,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过程具有调节作用。土壤酶动力学参数最大反应速率(Vmax)、米氏常数(Km)和催化效率(Kcat)不仅可以完整的描述酶催化反应进程,还可以反映酶和底物结合的紧密程度以及土壤有机质分解机理。因此,本研究选取大兴安岭地区漠满泥炭沼泽为研究样地,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分析与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智慧旅游应运而生。智慧旅游推动旅游业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一方面,它促使旅游业从传统旅游业向注重旅游管理效能与游客满意度的现代旅游业转变;另一方面,它使得游客的旅游行为文化发生了“技术转向”。游客是智慧旅游服务的核心,智慧旅游应用只有做好与游客的有效衔接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所以本文将游客智慧旅游应用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行为特征、产生机制以及在群体之间、地理空间上的差异。本
长期以来,区域空间结构研究都建立在基于地理距离“邻近”属性的场所空间上。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城市间的水平联系突破了传统的地理界限,传统的场所空间正在逐渐向流空间转变。但场所空间并未消失,它与流空间是全球化背景下相互依存的空间关系,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塑造着区域空间结构。山东省和辽宁省区域空间具有典型且相似的结构特征。从城市布局来看,济南-青岛和沈阳-大连形
本研究通过对实验得到的多角度石油污染土壤偏振光谱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先讨论了石油污染土壤的偏振特性,探究不同探测角度对石油污染土壤偏振特性造成的影响,以及污染程度可能对石油污染土壤偏振特性造成的影响,探究石油污染土壤偏振特性与对其造成影响的因素间所存在的关系与规律。本文中描述的研究将机器学习方法、半经验偏振遥感模型与石油污染土壤的偏振特性相结合,构建针对石油污染土壤的多种偏振遥感模型,对石油污染土壤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是一类典型的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它在环境中普遍存在,尤其是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介质,对生态环境和人体的健康会造成巨大威胁。泥炭地是湿地的一种重要类型,占全球湿地面积的50%~70%,其蕴藏的有机碳占全球土壤碳库的三分之一。由于泥炭地有机质含量丰富,是污染物重要的汇。同时,泥炭地也是一种脆弱的生态系统,极易受到各类污染
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FVC)定义为植被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既是描述地表植被分布状况的重要依据,也是生态系统、水土流失和气候变化等模型的重要参数。通过地面实测法获取的FVC精度虽高,但是受人力物力等条件的制约,难以获取区域尺度上的FVC。无人机遥感在能满足采样精度要求的同时大大减少工作时间和人力物力,适合工作量大、采集范围广的野
革命文物是贯穿中国近现代社会,反映中国人民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和革命文化的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革命文物承载着革命历史,传承着革命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吉林省具有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我国革命文物的重要组成,是推动吉林省全面振兴的文化底蕴,具有无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革命文物具有多重社会功能,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也使革命文物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成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