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长期以来,区域空间结构研究都建立在基于地理距离“邻近”属性的场所空间上。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城市间的水平联系突破了传统的地理界限,传统的场所空间正在逐渐向流空间转变。但场所空间并未消失,它与流空间是全球化背景下相互依存的空间关系,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塑造着区域空间结构。山东省和辽宁省区域空间具有典型且相似的结构特征。从城市布局来看,济南-青岛和沈阳-大连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区域空间结构研究都建立在基于地理距离“邻近”属性的场所空间上。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城市间的水平联系突破了传统的地理界限,传统的场所空间正在逐渐向流空间转变。但场所空间并未消失,它与流空间是全球化背景下相互依存的空间关系,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共同塑造着区域空间结构。山东省和辽宁省区域空间具有典型且相似的结构特征。从城市布局来看,济南-青岛和沈阳-大连形成了典型的“内陆中心城市-港口门户城市”双核结构;从区域形态来看,胶东和辽东半岛这种特殊的半岛地域类型使得两区域具有丰富多变的海陆地理区位条件,内部形成了迥异、复杂的区域空间格局。基于此,本文从场所空间和流空间的双重视角对山东和辽宁省区域空间结构进行比较研究。在场所空间视角下,依托城市属性数据刻画其区域实体空间结构;在流空间视角下,依托城市间交通流、信息流关系数据分析区域内、外部网络空间结构,并探究区域实体空间和网络空间的相互关系。结合实证研究结果和当地政府规划文件,对两省“点-轴-面”空间格局进行分析,最后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区域空间优化建议。论文形成的主要结论如下:(1)场所空间视角下的实体空间结构方面:两省双核结构明显,省会济南、沈阳是以中心职能为主的内陆核心,而青岛、大连是以门户职能为主的沿海核心。以双核为节点形成了“双核轴线”和“沿海轴线”两条区域重要发展轴线,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结合实证研究结果、地理位置和当地政府规划文件,将山东省划分为济南辐射区、胶东半岛区和鲁南区,辽宁省划分为沈阳辐射区、辽东半岛区和辽西区。由此确定山东省和辽宁省的“双核两轴三区”空间结构。(2)流空间视角下的交通流网络结构方面:铁路交通干线的分布对交通网络格局有显著影响。从内部网络来看,山东省形成以济南、青岛为枢纽,以“一横二纵”主要轴线为基础的内部交通流网络,“一横”为胶济铁路轴线,“二纵”为京沪铁路轴线及沿海轴线,沿海轴线在主要轴线中相对处于弱势。辽宁省则是以沈阳为核心,形成以京哈铁路轴线和哈大铁路轴线为主,以京沈铁路、沈丹铁路为辅的放射型交通流网络。外部网络中,两省对外交通联系主要方向为国家铁路干线(京沪、京广、京九、京哈线等)沿线城市,且受距离衰减规律制约,高强度联系城市大多分布于相邻省份或区域。与内部网络相比,外部网络交通重心由区域性铁路干线转移到全国铁路干线上来,山东省京沪、京九铁路沿线城市和辽宁省京哈铁路沿线城市表现出明显的交通外向型特征。(3)流空间视角下的信息流网络结构方面:信息流网络具有明显的非均质化特征,信息流向高位城市聚集,长尾效应明显。从内部网络来看,山东省信息流网络呈现双核多中心的空间格局,青岛、济南双核分别在沿海和内陆起到主要辐射作用,临沂、烟台、潍坊是主要的信息流枢纽城市。而辽宁省信息流网络双核则更多的呈现出“一主一副”的特征,信息流更多的向沈阳主核集聚,大连作为沿海核心表现出明显弱势,除双核外,锦州、鞍山是主要的枢纽城市。外部网络中,对外信息流作为网络空间中的虚拟流,相对交通流来说更少受到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可以跨区域与远距离城市建立密切的信息联系,经济实力强、行政等级高、知名度高的城市对信息流具有更强的集聚能力。节点全国-地方化指数与信息流总量呈负相关,在内外信息流网络中地位较高的城市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信息外向型特征。(4)实体空间与网络空间关系方面:节点在信息流网络空间和实体空间中的内-外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相关关系,内部网络中节点的信息流总量与中心性的相关性更强,外部网络中节点的对外信息流总量则与门户性的相关性更强;交通流则受基础设施分布状况影响较大,与中心-门户得分的相关性没有表现出明显规律。
其他文献
泥炭地是全球陆地碳库的重要组分,在全球碳循环和气候变化中起重要作用。但自然泥炭地一般是受氮限制的生态系统,近年来由于农业利用,泥炭地被开垦成水稻田。随着施肥等活动的增加,泥炭地日益受到外源氮输入的影响,进而可能改变泥炭地土壤的碳氮比,严重威胁着泥炭地的碳库功能,因此研究农业开垦后氮在泥炭地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十分重要。本论文以吉林省金川泥炭地为研究区域,选择农业开垦后长期种植水稻的水稻田-泥炭地、自然
目前全球平均地表温度相比工业革命前的水平已经上升了约1℃,有气候模型预测在2030-2052年之间全球升温将超过1.5-2℃。苔原植被对气候变化反应敏感,长白山高山苔原已经发生了低海拔区的草本植物入侵灌木苔原的现象,全球气候变暖是否导致苔原灌木植物被草本植物取代是一个很重要的科学问题。过去三十多年长白山苔原经历了草本植物小叶章入侵和扩张过程,近年来过去只能生长在苔原以下低海拔区的早春草本植物尖被藜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其组织与布局直接影响着区域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制造业涵盖众多污染行业,不合理的制造业空间格局会引发环境问题,特别是空气污染问题和水污染问题。东北地区作为中国典型的老工业基地,其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产业结构重化单一、产业布局不尽合理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随着环境经济地理学的兴起,环境要素作为资源要素或区位要素逐渐被纳入经济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产业格局的环境效应问题成为其中重要的研究
准确预测季节序列对于制定经济、环境、能源等系统的中长期规划和政策评估,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目前,由于系统演化速度快,且受复杂因素干扰,对系统的准确预测面临着各种困难,尤其是受季节性和不确定性干扰的系统。传统的预测模型难以对季节序列的变化趋势特征进行准确描述,因此很难得到准确的猜测。但是由于生活中实际数据的难以获取以及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会导致有效信息量少,给实际预测带来一定的困难。要想
<正> 日本东京的库伯钢铁公司最近研制出一种增强塑料纤维光缆。《塑料工业新闻》上的一篇报告说,这种复合材料线材的直径在3.6mm~7.6mm之间,外面用热塑性环氧树脂涂覆。现在该公司可供连续长度为1~10km的线材,其抗张强度为210kg/mm~2。
科学探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吉林省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及布局策略,对于推动新时期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集成地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首先,系统梳理了建国以来吉林省的产业发展过程,并从产业结构和企业数量变化角度分析了吉林省产业空间布局的演变特征及趋势;其次,从开放—创新—绿色3个维度构建了包含16个指标的产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吉林省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
气候变暖已经显著改变了树木的径向生长,而森林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成为了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但树木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同样受到竞争的影响,树木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调节树木生长可用的光资源、水量、养分等影响林分尺度生长。环境因子对树木生长的相对贡献在不同海拔格局、不同树龄以及气候变暖前后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是树木生长对全球气候变暖响应研究中重要的但仍然不清楚的问题。本研究在长白山西坡分两个海拔梯度
呼伦贝尔草原作为我国六大草原之首,其天然草场占到了总面积的80%以上,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水源、防风固沙、保持生态多样性等生态功能。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天气频发,导致草原火的发生概率大大提升。据研究资料表明,在1981年-2015年的34年间,呼伦贝尔草原过火次数达到了2217次,过火面积高达6685.89万公顷。草原火作为草原地区的主要灾害之一,已经严重危害到当地的生态平衡以及牧民的生产生活。
泥炭沼泽作为富“碳”型湿地,在全球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微生物胞外酶催化作用是土壤有机质分解的限速步骤,对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过程具有调节作用。土壤酶动力学参数最大反应速率(Vmax)、米氏常数(Km)和催化效率(Kcat)不仅可以完整的描述酶催化反应进程,还可以反映酶和底物结合的紧密程度以及土壤有机质分解机理。因此,本研究选取大兴安岭地区漠满泥炭沼泽为研究样地,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分析与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智慧旅游应运而生。智慧旅游推动旅游业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一方面,它促使旅游业从传统旅游业向注重旅游管理效能与游客满意度的现代旅游业转变;另一方面,它使得游客的旅游行为文化发生了“技术转向”。游客是智慧旅游服务的核心,智慧旅游应用只有做好与游客的有效衔接才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所以本文将游客智慧旅游应用行为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行为特征、产生机制以及在群体之间、地理空间上的差异。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