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孟子的哲学中,“仁政”思想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理论。孟子“仁政”思想来自于对孔子“德政”思想的继承。从“德政”到“仁政”的转变,它体现出为政理想上的细节化和可行性。仁政思想的提出既有现实考虑也有理论的指引,基于现实的考察,行仁政是天下人对于“仁”的呼吁和向往,普天之下都需要君主施行仁政;另外,尧舜之道的存在为仁政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引意义,这也是孟子认为中国历史上成功施行仁政的案例之一。另外,在仁的具体存在层面而言,性善论为仁政的普遍实施具有一定的理论担保意义。仁政的展开首先表现为以尚仁的方式展开,通过尚仁正己的方式最终行“仁”事,使人人都能做到亲其亲,长其长,端正自我的修身过程。仁政由自我出发,进一步实现一种推恩原则。“恩”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的不忍人之心,是由亲亲关系向外的推扩,从而实现向天下的推扩,最终在对民的问题上出现普遍担当,达到保民而王。仁政思想的提出固然有其重要建设性的一面,具体表现在想要突出贤能政治。贤能政治突出了“贤能”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对道德劝谏及国家选拔优秀人才、机会均等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在仁政思想中也体现出民本思想。以民为本的为政原则,不仅具有时代的前瞻性,也对当时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反响。另外,孟子的仁政思想,也是一种道德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将政治问题过多的伦理化、理想化,这注定了仁政思想不会被完全成功实现。孟子的仁政思想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张力,所以,“仁政”思想成为后来儒者们所提倡的一种理想。尽管如此,后人们还是不断地对孟子思想进行调整完善,这对我们研究仁政思想具有指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