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政”思想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kl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孟子的哲学中,“仁政”思想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理论。孟子“仁政”思想来自于对孔子“德政”思想的继承。从“德政”到“仁政”的转变,它体现出为政理想上的细节化和可行性。仁政思想的提出既有现实考虑也有理论的指引,基于现实的考察,行仁政是天下人对于“仁”的呼吁和向往,普天之下都需要君主施行仁政;另外,尧舜之道的存在为仁政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指引意义,这也是孟子认为中国历史上成功施行仁政的案例之一。另外,在仁的具体存在层面而言,性善论为仁政的普遍实施具有一定的理论担保意义。仁政的展开首先表现为以尚仁的方式展开,通过尚仁正己的方式最终行“仁”事,使人人都能做到亲其亲,长其长,端正自我的修身过程。仁政由自我出发,进一步实现一种推恩原则。“恩”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的不忍人之心,是由亲亲关系向外的推扩,从而实现向天下的推扩,最终在对民的问题上出现普遍担当,达到保民而王。仁政思想的提出固然有其重要建设性的一面,具体表现在想要突出贤能政治。贤能政治突出了“贤能”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对道德劝谏及国家选拔优秀人才、机会均等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另外,在仁政思想中也体现出民本思想。以民为本的为政原则,不仅具有时代的前瞻性,也对当时社会起到了积极的反响。另外,孟子的仁政思想,也是一种道德理想,在现实生活中将政治问题过多的伦理化、理想化,这注定了仁政思想不会被完全成功实现。孟子的仁政思想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张力,所以,“仁政”思想成为后来儒者们所提倡的一种理想。尽管如此,后人们还是不断地对孟子思想进行调整完善,这对我们研究仁政思想具有指引意义。
其他文献
本文试图对康德的国家哲学作一个独立而系统的考察。  第一,首先考察康德国家哲学成立的哲学基础,也就是回答康德的国家哲学这一提法是否合适的问题,弄清康德国家哲学与其
本文对明代哲学家程敏政编著的《道一编》进行了专门性的研究。文章首先阐明了对《道一编》进行专门研究的意义。一方面,《道一编》是“和会朱、陆”这一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
通过对玉米自交系穗部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提出选育优良的玉米自交系 ,首先要确定适宜的生育期 ,对穗部性状应依此注重行粒数、千粒重和出籽率的选育 ,并做到穗长穗粗并举
本文立足于当今中国新的时代背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从理论与实践的层面剖析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力求达到对二者关系最深刻、最准确的把
本文对《肇论》思想加以研究,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肇论》作者僧肇的生平、著作及其佛学思想的主要来源。结合史传,分析其学术背景,由儒而道,弃道归佛,是
中国儒家思想源远流长,影响深广。而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山之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圣人,对两千五百年的历史演进和后世中国文化发展具有空前深远的影响。他提出了许多极富
本论文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荀子人性思想,发掘荀子人性思想的管理学意义。  论文第一部分研究荀子人性思想。荀子人性思想形成有其时代、文化背景的影响,他的自然观也影响了人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汇的背景下,王国维于西方近现代诸多哲学家、美学家中,受康德影响最大。作为中国近现代美学的发轫者,王国维正是以康德的“审美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