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及生活习俗。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具有自身的价值,都应当受到尊重。丰富多姿的文化形态构成了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在我国30多个跨境民族中,朝鲜族是主要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人数相对较多的少数民族,拥有自己独立的语言和文字。在吉林省范围内,除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外,吉林、长春地区都属于朝鲜族的散居地。散居地的朝鲜族因为生活在主流文化圈,更容易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族群边界极容易随着朝汉文化的相互融合而逐渐变得模糊,这样一来生活在散居地的朝鲜族青少年对本民族的了解和民族的认同感都会降低。加上,散居地朝鲜族青少年中留守儿童的比重相当大。吉林市朝鲜族中学学生有80%都是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使得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的成长中担负了更多的责任。本文从民族学的视角,对散居地朝鲜族的学校发展运行现状进行分析,突出教育的功能性,用文化传播、文化生态学、文化选择以及互动理论解读散居地朝鲜族学校教育,分析学校现今面临的问题,对学校发展提出自己的建议。笔者选取吉林市朝鲜族中学为田野调查地点,既是考虑到了吉林地区作为朝鲜族散居地的大环境,也是看中了其在吉林地区为数不多的朝鲜族学校中较为突出的教学效果。虽然是在笔者的家乡进行调查,但因为笔者的汉族身份,在调查初期确实引起了校方的疑惑,受到了一些质疑,因为散居地朝鲜族学校之间存在竞争,同时朝鲜族学校与汉族学校之间也有竞争。本文的调查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交代了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并对围绕朝鲜族教育的相关领域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大类:民族教育政策研究、朝鲜族教育发展历程研究、朝鲜族文化课程的研究、对朝鲜族基础教育教科书的研究、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研究、双语教学研究和围绕朝鲜族聚居区的课题性研究,对散居地的朝鲜族教育研究相对较少。笔者希望通过自身对散居地朝鲜族学校教育现状的研究,来引起学界对散居地民族教育发展的关注,分析散居地朝鲜族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来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第二章,选取吉林市朝鲜族中学为田野调查对象,运用文献法和访谈法等民族学田野调查方法对吉林市朝鲜族中学做描述性研究。简要介绍学校的发展概况、学校教育主体情况以及升学情况。吉林市朝鲜族中学正在经历教育理念转变的关键时期,由传统教育“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教师同学生一道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小班化教学的方式开展素质教育,增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与情感交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作为一所散居地民族学校,吉林市朝鲜族中学的教育内容中体现了当地多元文化并存的文化环境。一方面,学校基本课程的设置遵循国家课程标准,体现的是主流文化的教育;另一方面,朝鲜族学校教育必然要注重自身的民族文化特点,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学校在开展双语语言教学的同时,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节日文化活动来让学生体验民族文化氛围,打造校园民族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学校通过与韩国、日本签订姊妹协议,互派交流生,为学生提供了进行跨文化教育体验的机会。学校也更多地参与到了学生的社会化成长中。第三章,分析吉林市朝鲜族中学面临的现实问题。学生规模萎缩和教育经费不足是学校客观上的发展困境,主观上学校存在民族文化教育课程设置问题,民族文化课程缺乏统一课程安排、缺少固定的教材、教学大纲,缺少专业化的教师;教师队伍中存在现有知识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问题;学校还面临着学生能力培养问题,教育选择问题和职业理想问题,这些问题始终困扰着散居地朝鲜族家庭,影响了他们在孩子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选择,即到汉族学校读书还是到朝鲜族学校读书。第四章,探索散居地朝鲜族学校发展的途径,政府和学校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办学,来解决学校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学校正在经历以校本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校本课程的开发对规范学校民族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校本课程开发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也需要培养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能力提高了,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才会有所提升。学校和家长需要指导学生尽早了解高校的专业设置情况,以便确定适合学生自身的职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