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药经典方扎冲十三味丸的初步临床定位研究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0107322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基于蒙药扎冲十三味丸的组方理论研究及临床回顾病例的应用分析,初筛扎冲十三味丸的临床适应病症、初步探究其临床治疗范围,为其临床定位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及临床应用数据。研究方法:首先在蒙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应用文献学及考据学研究方法,系统查阅并梳理历代蒙医药相关文献,考证其组方源流,分析其组方依据、组方结构及特色,在此基础上,梳理扎冲十三味丸的组方配伍理论,总结其核心功效及主治病证,为初筛该方的临床定位提供理论基础;进而收集内蒙古自治区国际蒙医医院、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呼和浩特市蒙医中医医院3家医院在2015年1月-2019年12月(5年)期间,应用扎冲十三味丸治疗的住院患者电子病历,提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基本信息、诊断信息、用药信息,应用Microsoft Excel 2019对相关数据做描述性分析,应用IBM SPSS Modeler 18.0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研究结果:(1)组方理论研究:①组方源流:通过历代文献的收集及查证,有21部著作记载了扎冲十三味丸,本方首载于1752年的《甘露医法从新》,方名为嘎日迪-13或扎冲-13,主治内外乎恙病;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正式将本方定名为扎冲十三味丸,其核心功效为除(燥)协日乌素(黄水),杀粘;主治以治疗白脉病,萨病,黄水病等为主;本方方名共有5个;在历代文献中,本方存在两种不同的组方配伍,分别围绕胃痧病以及白脉病展开,存在同名异方的情况;直至1984年《内蒙古蒙成药标准》的出台,扎冲十三味丸的药物组成有了统一规范。本方剂型为丸剂,现代用量多为1-3 g;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扎冲十三味丸的服用方式亦不同,即合并赫依者可用酒、姜汤、骨汤送服,热性用开水送服,黄水病用文冠木散送服。②组方依据:该方所主疾病以黄水、三根紊乱,导致黄水增盛为主要病机。③组方结构:该方以诃子,草乌(制),石菖蒲,木香,麝香为君药,珍珠、磁石、禹粮土、珊瑚、甘草为臣药,肉豆蔻、沉香、丁香为佐使药,全方以辛味为主,其药效以腻、轻、重、柔为主,辛味属阳,其药效药味均对赫依,巴达干有抑制作用。④组方特色:选药配伍以功能组方、标本同治为特色,善用辛温芳香之药。综上所述,扎冲十三味丸核心功效为除(燥)协日乌素(黄水)、杀粘,该方所主疾病以黄水、三根紊乱,导致黄水增盛为主要病机。(2)临床回顾病例的应用分析:按照纳入标准,收集3家医院5年病例共4045例,并根据排除标准,剔除病历信息不完整病例、入院诊断疾病与主症不相符的病例669例,最终获得符合标准的病例3376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患者基本信息分布:患者性别分布差距不显著,年龄分布主要集中于46-69岁及69岁以上,以中老年患者为主。②主治疾病分布:主治疾病西医诊断以腰椎病、脑梗死、颈椎病、脑出血为主,蒙医诊断以萨病、颈部乎恙和腰背乎恙为主,病程主要集中分布于一个月至一年。③主治症状分布:按频数分布,主治症状前10位为头晕、腰部疼痛、半侧肢体活动受限、头痛、下肢麻木、言语不利、下肢疼痛、腰骶部疼痛、膝关节疼痛、颈部不适;对主治症状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应用症状组合主要为半侧肢体活动受限+言语不利,腰部疼痛+下肢麻木,头晕+头痛。④蒙医辨证:对纳入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显示,应用证型主要为巴达干偏盛、赫依偏盛、黄水偏盛;主要舌象为淡红舌、薄白苔,主要脉象为紧、弦、微,主要病位在白脉、骨骼和黑脉,病因主要为赫依、巴达干、黄水。⑤用量以及用药时辰:据统计,使用最多的单次用量为3g,用药时辰以晚上居多,其次是睡前。⑥疗程分布:用药疗程集中分布在半个月以内,其中以7天者居多。⑦合并用药:从病历中共获得药引数据721个,其中沉香三十五味散为最常用药引;从用药频次分析可知,与扎冲十三味丸联用最多的蒙成药是珍宝丸,其次是沉香三十五味散以及六味安消散;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最常联合使用的蒙成药组合是珍宝丸+沉香三十五味散,珍宝丸+六味安消散,珍宝丸+润僵五味汤。研究结论:结合扎冲十三味丸的组方配伍理论和临床应用数据认为,本方为治疗白脉病的经典蒙药制剂,其治疗的主要症状包括头晕、腰部疼痛、半侧肢体活动受限、头痛、下肢麻木等;蒙医治疗优势病种为萨病、腰背乎恙、颈部乎恙;西医治疗优势病种为腰椎病、脑梗死、颈椎病、脑出血。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发散式体外冲击波(Radial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RESW)阿是穴及循手阳明经近治取穴联合经筋疗法与RESW扳机点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LE)的临床疗效。目的是探索运用RESW这一无创的新型骨肌疾病治疗方法,与中医循经取穴和经筋理论相结合治疗LE的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使其成为针灸和针刀疗法的有力补充。方法:选
学位
研究背景:据世界卫生组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4890万人罹患脓毒症,其相关死亡人数超过1100万,占全球死亡人数的五分之一。心肌损伤是脓毒症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当脓毒症患者合并心肌损伤时,死亡率会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2~3倍,有研究报告SIMD死亡率可高达70%~90%,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研究表明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合并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对改善SIMD的临床症状和实验
学位
研究目的:总结姚乃礼教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病机认识和临证经验。研究CAG不同病理阶段证候、证素分布以揭示病机演变特点,对该病的基本病机进行探索,总结归纳姚乃礼教授对CAG基本病机的观点;同时观察姚乃礼教授基于CAG的重要病机环节进行施治的经验方——加味健脾通络解毒方,对于肝郁脾虚、胃络瘀阻型CAG的疗效,以便更好的服务临床。研究方法:
学位
论文分为文献综述以及临床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为糖尿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临床部分为调查糖尿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探讨糖尿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中医证型,以及不同证型与一般临床资料和相关生化指标的关系。1.文献综述:西医综述总结概括糖尿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病因与发病机制、T2DM与MAFLD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现代医学治疗;中医综述总结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
学位
研究目的通过对88例糖尿病轻度认知障碍(DCI)患者临床资料的调查,总结其临床特点,并利用聚类分析区分DCI证候,分析不同证候下的临床特点,为DCI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规范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通过获取DCI实证、虚证的miRNA差异表达谱,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从分子层面探索证候本质提供思路。研究方法1.收集88例DC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四诊信息,归纳DCI临床特点,通过聚类分析的研究方法,对DCI
学位
研究背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类型,临床上伴随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障碍等特征,病理上以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变为主。由于其机制的复杂性及暂无特效药治疗,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目前,Aβ级联学说是较为公认的AD发病机制,可溶性Aβ寡聚体被认为具有神经细胞及突触毒性。Aβ大部分来源于细胞内,外排而形成细胞外的老年斑。相关研究认为,作为一种防御
学位
目的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CPPS)的疼痛部位广泛,病程长,难以治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生理痛苦和心理负担。针刺信号可沿外周传入神经进入脊髓,与疼痛部位的痛觉信号相互作用,通过中枢神经调控发挥抗炎镇痛作用,但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本研究旨在利用RNA-Seq技术,探讨L5-S2脊髓背角中与疼痛相关的基因表达谱,探讨电针“关元”、“中极”
学位
[目的]基于SCF/C-Kit通路观察拨揉中焦穴位组方(阑门、建里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大鼠十二指肠Cajal间质细胞数量的调节,探究拨揉中焦穴位组方治疗FD大鼠十二指肠动力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6只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模型阻断组、西药组、点穴组、点穴阻断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用夹尾+不规则饮食法造模,模型阻
学位
目的探究电针“关元”“中极”“三阴交”“会阳”对慢性盆腔痛综合征(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CPPS)大鼠的镇痛作用,从前列腺转录组水平阐明电针干预对CPPS的可能镇痛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大鼠前列腺两侧腹叶注射完全弗氏佐剂50 μL制备CPPS模型,假手术组注射同等剂量生理盐水。于造模后14d,电针组“关元”“
学位
经络学说作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学者借助现代物理、影像、生物等科学技术进行现代经络研究,逐步开展经络实质、经穴效应研究、循经现象及物质研究等工作。红外热成像技术和血流成像技术均有对机体无创、动态且安全的观察能力,应进一步开展经络自然状态和中医特色疗法干预下的经络效应的客观化研究,继而发扬祖国医学的理论和临床应用。目的本试验为健康青年人群心包经穴区温度、血流量及砭贴等不同疗法干预下的主客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