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对于视觉场景中发生的实质性改变往往不能意识到,也就是发生了变化盲视(change blindness)。研究发现,变化盲视期间人们虽然没有觉察到变化,但是跟没有发生变化相比,行为表现却受到了影响,大脑激活区域也有所不同。个体能够无意识地知觉到变化的发生,这就是变化盲视中的内隐觉察(implicit detection)。
视觉场景中内隐觉察的可能性是变化觉察加工的一个核心问题。然而,变化盲视期间内隐觉察是否存在还有不少争议,一些支持者认为内隐觉察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而怀疑者则反对它的存在。当前研究采用颜色、朝向和大小等单一特征刺激以及它们两两组合的组合特征刺激为材料,使用一次变化觉察范式(one-shot change detection paradigm),通过4个研究7个实验对内隐觉察是否存在,内隐觉察的影响因素以及脑电特征进行了求证和探讨。
研究一包括实验1和实验2,旨在考察除了朝向变化还能否在颜色和大小等变化上观察到内隐觉察效应,内隐觉察只是发生在单一特征水平还是组合特征水平上也同样能够发生,以及刺激数量和排列形式是否会对内隐觉察产生影响。结果显示,对于颜色、大小和朝向等单一特征刺激变化,变化盲视试次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没有变化(基线)试次的反应时,表明颜色、大小和朝向等单一特征刺激变化都能够观察到显著的内隐觉察。对于组合特征刺激的变化,变化盲视试次的反应时也都显著长于没有变化试次的反应时,表明内隐觉察也能够在组合特征刺激水平上发生。结果还表明,刺激数量和排列形式对内隐觉察没有显著影响。
研究二包括实验3和实验4,旨在考察内隐觉察是否受刺激页面呈现时间和间隔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刺激呈现250,450和900ms,变化盲视试次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没有变化试次的反应时,表明无论刺激呈现时间多长都能观察到内隐觉察。对于单一特征刺激变化,刺激呈现250ms时基线试次反应时和变化盲视试次反应时之差显著小于刺激呈现450,900ms时基线试次和变化盲视试次反应时之差,表明随着刺激呈现时间的增加内隐觉察效应有增强的趋势。刺激间隔120,250和450ms,变化盲视试次的反应时都显著长于基线试次的反应时,表明无论刺激间隔时间多长都能观察到内隐觉察。对于组合特征刺激变化,刺激间隔120ms时基线试次反应时和变化盲视试次反应时之差显著小于刺激间隔250,450ms时基线试次反应时和变化盲视试次反应时之差,表明随着刺激间隔延长内隐觉察效应有增强的趋势。结果还表明,刺激数量对内隐觉察没有显著影响。
研究三即实验5采用一次变化觉察范式结合快速属性判断任务,目的是要在研究一和研究二重复出了内隐觉察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有没有发生内隐定位(implicit localisation)和内隐识别(implicit identification)。结果发现,无论是单一特征刺激的变化还是组合特征刺激的变化都没有发现有效效应和一致效应,结果表明变化盲视期间没有发生内隐定位和内隐识别,发生的内隐加工可能仅限于内隐知觉。
研究四包括实验6和实验7,采用一次变化觉察任务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目的是要识别出与内隐觉察相关的脑电特征。行为结果显示,无论是单一特征还是组合特征刺激的变化,变化盲视试次的反应时都显著长于基线试次的反应时,表明观察到了显著的内隐觉察。比较没有觉察到变化和没有发生变化2种条件下vMMN,LPP,P1,N1等4个成分时间窗口内的ERP波幅不存在显著差异。比较前、中和后部脑区的波幅发现,前部脑区波幅显著大于后部脑区,中部脑区波幅显著大于后部脑区,结果印证了前额叶是内隐觉察主要脑区的观点。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1)除了朝向变化,颜色和大小变化也存在内隐觉察。(2)内隐觉察不只发生在单一特征刺激水平,组合特征刺激水平上也同样能够发生。(3)刺激数量和排列形式对内隐觉察没有显著影响。(4)随着呈现时间延长,内隐觉察效应有增强的趋势。(5)随着间隔时间延长,内隐觉察效应有下降的趋势。(6)变化盲视期间没有发生内隐定位和内隐识别。(7)没有发现内隐觉察相关的ERP成分,但脑区间波幅的差异显示前额叶是内隐觉察的主要脑区。
视觉场景中内隐觉察的可能性是变化觉察加工的一个核心问题。然而,变化盲视期间内隐觉察是否存在还有不少争议,一些支持者认为内隐觉察广泛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而怀疑者则反对它的存在。当前研究采用颜色、朝向和大小等单一特征刺激以及它们两两组合的组合特征刺激为材料,使用一次变化觉察范式(one-shot change detection paradigm),通过4个研究7个实验对内隐觉察是否存在,内隐觉察的影响因素以及脑电特征进行了求证和探讨。
研究一包括实验1和实验2,旨在考察除了朝向变化还能否在颜色和大小等变化上观察到内隐觉察效应,内隐觉察只是发生在单一特征水平还是组合特征水平上也同样能够发生,以及刺激数量和排列形式是否会对内隐觉察产生影响。结果显示,对于颜色、大小和朝向等单一特征刺激变化,变化盲视试次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没有变化(基线)试次的反应时,表明颜色、大小和朝向等单一特征刺激变化都能够观察到显著的内隐觉察。对于组合特征刺激的变化,变化盲视试次的反应时也都显著长于没有变化试次的反应时,表明内隐觉察也能够在组合特征刺激水平上发生。结果还表明,刺激数量和排列形式对内隐觉察没有显著影响。
研究二包括实验3和实验4,旨在考察内隐觉察是否受刺激页面呈现时间和间隔时间的影响。结果发现,刺激呈现250,450和900ms,变化盲视试次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没有变化试次的反应时,表明无论刺激呈现时间多长都能观察到内隐觉察。对于单一特征刺激变化,刺激呈现250ms时基线试次反应时和变化盲视试次反应时之差显著小于刺激呈现450,900ms时基线试次和变化盲视试次反应时之差,表明随着刺激呈现时间的增加内隐觉察效应有增强的趋势。刺激间隔120,250和450ms,变化盲视试次的反应时都显著长于基线试次的反应时,表明无论刺激间隔时间多长都能观察到内隐觉察。对于组合特征刺激变化,刺激间隔120ms时基线试次反应时和变化盲视试次反应时之差显著小于刺激间隔250,450ms时基线试次反应时和变化盲视试次反应时之差,表明随着刺激间隔延长内隐觉察效应有增强的趋势。结果还表明,刺激数量对内隐觉察没有显著影响。
研究三即实验5采用一次变化觉察范式结合快速属性判断任务,目的是要在研究一和研究二重复出了内隐觉察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有没有发生内隐定位(implicit localisation)和内隐识别(implicit identification)。结果发现,无论是单一特征刺激的变化还是组合特征刺激的变化都没有发现有效效应和一致效应,结果表明变化盲视期间没有发生内隐定位和内隐识别,发生的内隐加工可能仅限于内隐知觉。
研究四包括实验6和实验7,采用一次变化觉察任务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目的是要识别出与内隐觉察相关的脑电特征。行为结果显示,无论是单一特征还是组合特征刺激的变化,变化盲视试次的反应时都显著长于基线试次的反应时,表明观察到了显著的内隐觉察。比较没有觉察到变化和没有发生变化2种条件下vMMN,LPP,P1,N1等4个成分时间窗口内的ERP波幅不存在显著差异。比较前、中和后部脑区的波幅发现,前部脑区波幅显著大于后部脑区,中部脑区波幅显著大于后部脑区,结果印证了前额叶是内隐觉察主要脑区的观点。
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1)除了朝向变化,颜色和大小变化也存在内隐觉察。(2)内隐觉察不只发生在单一特征刺激水平,组合特征刺激水平上也同样能够发生。(3)刺激数量和排列形式对内隐觉察没有显著影响。(4)随着呈现时间延长,内隐觉察效应有增强的趋势。(5)随着间隔时间延长,内隐觉察效应有下降的趋势。(6)变化盲视期间没有发生内隐定位和内隐识别。(7)没有发现内隐觉察相关的ERP成分,但脑区间波幅的差异显示前额叶是内隐觉察的主要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