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王临虹教授团队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胡永华教授团队2017年在《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的我国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最新流行病学数据。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9%,糖尿病前期流行率为35.7%,研究还显示,在所有糖尿病患者中,仅有36.5%的人已知自己患病。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如认知功能损害、糖尿病性心脏病、糖尿病足等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年限。本研究是基于中医古籍和近现代文献研究探讨非药物疗法干预方案应用于糖尿病伴认知功能障碍的可行性,并在团队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干预研究评价此次选择的非药物疗法干预方案应用于糖尿病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性。方法:文献研究以《中华医典》为中医古籍筛选对象,“药食同源”理论为指导,梳理可用于治疗糖尿病和认知功能障碍的食疗方。以中国知网(1979-2018年)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1990-2018年)中提及的非药物疗法治疗糖尿病伴认知功能障碍的文献为研究内容,筛选出符合非药物治疗糖尿病伴认知功能障碍的文献,通过Excel表格对这些文献进行分类和归纳分析。临床研究2016年12月份至2017年12月份,在北京市广内社区和门头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结合符合入组条件的门诊病人,通过自愿入组条件收集30例病人,对病人进行非药物疗法干预方案管理,干预时间为1年,其中非药物疗法包括:健康讲座、八段锦练习,并发放健康教育手册及随访手册,每月随访1次,记录患者的血压、血糖、血脂情况,并分别于入组前、入组结束后嘱患者填写认知能力相关量表及中医证候调查表,比较入组前后患者相关指标变化,观察非药物疗法干预方案对糖尿病合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运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实验室检查、中医证候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文献研究1.中医古籍文献研究发现:在“药食同源”理论指导下,中医食疗用于治疗糖尿病伴认知功能障碍具有可行性。2.近现代文献研究发现非药物疗法的干预选择主要是以综合护理干预和健康管理为主,其中综合护理干预主要是以心理护理为主,并且,在非药物疗法方案的选择中,发现延时护理即持续随访进行健康指导,可有效糖尿病伴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认知能力。其中电针、高压氧疗、经颅直流电刺激综合康复疗法的非药物疗法干预显示可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临床研究1.一般情况:纳入的30例患者中20例来自门头沟社区,10例来自广内社区,男女比例为1:1.5,患者平均年龄67.60±8.31岁、平均病程10.07±2.83年,学历构成为:小学学历占23.3%,初中学历占33.3%,高中学历33.3%,大学学历10.0%。患者并发症情况为:一种并发症有6例(20%),2种并发症有14例(46.7%),3种及以上并发症有10 例(33.3%)。2.中医症状:糖尿病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中医症状问卷调查发现:症状出现百分比超过70%的为视物模糊、口渴多饮、头晕、神疲、气短、心悸、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耳鸣、智能减退、善太息,这11个中医症状在进行为期1年的非药物疗法综合干预后均有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在治疗前后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检查:30例糖尿病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在接受非药物疗法干预方案前后,FBG、PBG、HbA1c均较前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G较干预前下降,BP也较前下降。(P<0.05)。TC值较干预前下降,但是因差异不显著,故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段锦练习、饮食指导、季节养生等非药物疗法干预方案可用于糖尿病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干预,可改善患者的相关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但是需要进行推广规范研究,形成规范化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