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受区域人居环境质量好坏与人口分布协调与否的严重影响。当前时期,随着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的同时,人类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在与之提升。学者们对人居环境质量的研究大多是对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可持续发展评价等方面,但是对于综合自然与人文两方面考虑,基于城市群等较大区域背景对人居环境适宜性进行系统评估的研究却有待发展。关中平原城市群位居我国内陆中心地区,着重发展该区对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与市场空间的拓展,促进西部大开发与“一带一路”战略拥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多源数据,利用GIS和RS技术,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构建基于自然数据和人文数据的多重栅格的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估的计算模型,运用自然断裂法对该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程度划分为五级,分析其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根据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口分布现状,计算不同等级适宜区人口数量时序变化,探讨区域每个县级行政单元的人口空间分布情况与人居环境质量适宜性的协调性与否,以期为区域人地关系可持续性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居环境自然方面呈现出由西向东,由平原、谷地向山地、高原依次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地形起伏度高低对自然要素指数大小影响最为显著,地形越平坦,自然要素指数越高,故地形起伏度与人居自然环境呈现负相关作用。同时,受气候与植被因素影响,人居环境自然方面指数由西向东呈现出明显的递变方向,关中平原城市群东北地区的汾河谷地与中部地区的关中平原人居环境自然要素指数均值皆高达0.6以上,关中平原城市群自然指数均值最低处是西部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平均值小于0.5。(2)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居环境人文要素综合指数受城市行政层级结构影响显著,表现出由城镇中心向外梯级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其空间分布受经济发展和交通的影响最为明显,经济越发达,交通越便捷,区域的人文要素综合指数也越高。(3)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综合指数位于0.216~0.716,其空间分布规律呈现出自然要素指数由西向东,由平原、谷地向山地、高原依次递增与人文要素指数城市地区高于非城市地区的双重分布特性。其空间分布格局总体表现为由关中平原、汾河谷地向外依次梯级递减的带状规律。其中,不适宜和高度适宜地区所占面积都很小,仅占总面积的0.60%和3.70%,其次为临界适宜区,约占区域总面积的9.38%,一般适宜区和比较适宜区面积最大,其和超过区域总面积的85%。按行政区划统计,只有西安市辖区(除临潼区,高陵区,长安区外)属于高度适宜地区;而天水市的武山县、甘谷县以及秦安县属于临近适宜地区,其它各县区均属于一般适宜和比较适宜区;没有县级行政单位属于不适宜区。(4)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也是该区域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人口密度与人居环境质量具有显著一致的空间分布状态。故该地区人口密度空间分布也呈现出平原、河谷高于山地,城市高于乡村的规律。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口总量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高度适宜区的人口增长最快,2001~2018年这18年间共增加人口105.18万人,增速达32.26%。关中平原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越高的地区,人口密度也越大,土地利用也更充分。(5)对于人居环境质量最高的高度适宜区应更加重视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们居住社区绿化环境、社区邻里关系、休闲娱乐生活、社会公平安全保障等人居软环境建设,促进各项指标的协调高质量发展;比较适宜区要借鉴高度适宜区的优秀发展经验;乡镇和农村地区分布广泛的一般适宜区与临界适宜区,要坚决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对于高海拔区的不适宜区,我们应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