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为错误的文化假设所导致的”。由此可见文化因素对翻译的重要影响。本文试图在文化误译、文化负迁移、翻译机制、信息论、奈达理论以及其它翻译理论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剖析广泛存在的文化误译现象,探索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及解决方法。 文化负迁移是指由于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为在跨文化交际或外语学习过程中,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文化负迁移广泛存在于语言翻译的各个层面,从单词发音、短语搭配到语句成分的组合都可能看到文化负迁移的影子,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文化负迁移的影响,语篇翻译常常出现不易发觉的错误,令中外译者头痛,值得重视。 从认知的角度可以较好地阐释文化负迁移的作用机制。翻译过程其实也是对原文信息进行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在这语码转换过程中,译者常常需要从自己记忆的背景知识中寻找与原文信息相关的知识,由于母语的影响,原信息与以母语形式存在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关联大大强于原信息与以目的语形式存在的背景知识的联系。也就是说,在大脑知识贮存的网状结构中,由原文信息引起的在母语背景知识网络结点周围的辐射范围远远大于由此引起的在目的语背景知识网络结点周围的辐射,在母语结点处发生的辐射作用也往往早于在目的语结点处发生的辐射作用。因此就引起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 通过调查发现,功能对等原则可望抑制文化负迁移尤其是深层文化负迁移的发生,原因在于功能对等强调原语读者和译语读者双方面的反应,而文化负迁移却产生于母语在翻译过程中单方面的延续和移位作用,在思维层面上对双方面的强调有助于克服单方面的作用。具体而言,遵循功能对等原则有助于区分翻译中的冗余信息,理顺句子顺序及把握意译的“自由度”,由此产生更加地道和更容易为译语读者接受的译文。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等理论也有益于增进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了解和交流,而交流反过来也利于减少文化隔阂和误解。 本文对奈达理论在深层文化负迁移方面的有效性的证明使其走出了宗教翻译的圈子,扩大了该理论的应用范围,也驳斥了奈达理论对跨文化翻译没有效用的观点。但是,功能对等理论强调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反应对等,客观上不利于直接翻译表层文化知识,即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现象,对此本文也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