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肥胖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前期研究发现,肥胖小鼠肺泡灌洗液中聚集的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在鼻内滴注大肠杆菌后更多,并且对损伤肺脏的修复较非肥胖小鼠更快。表明肥胖还可增强肺部对病原微生物的防御功能,较非肥胖小鼠更利于感染所致肺损伤的修复。有学者指出肥胖能使机体的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其介导的细胞免疫功能。故肥胖在肺部感染条件下呈现出的对机体的保护作用可能与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有关。除脾脏外,肠道也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因其拥有机体中最大的淋巴细胞群。但目前缺乏有关肥胖对肠道作为免疫器官的影响研究及肥胖机体在肺部感染时对脾脏和肠道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因此,试验通过向肥胖和非肥胖小鼠鼻内滴注大肠杆菌,探讨肥胖对脾脏和肠道淋巴细胞亚群及组织病理学的影响。试验一:鼻内滴注大肠杆菌对肥胖小鼠血液、脾脏及肠道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将64只、80±1日龄、体质量为35-38 g的SPF级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平均分为Ⅰ和Ⅱ组,将同数量、同日龄、高脂诱导体质量为46-50 g的SPF级雄性肥胖昆明小鼠随机平均分为Ⅲ和Ⅳ组。其中Ⅱ和Ⅳ组鼻内滴注40μL含4×10~9 CFU的大肠杆菌菌液,Ⅰ和Ⅲ组滴鼻等体积的磷酸盐缓冲液。在0 h和滴鼻后12 h、24 h和72 h,每组随机选取8只小鼠,采集血液、脾脏和肠道。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液、脾脏、肠道上皮内及固有层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如下:(1)Ⅲ组血液的CD4~+和CD8~+细胞比例显著高于Ⅰ组(P<0.05)。Ⅲ组脾脏的CD3~+、CD4~+、CD8~+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与Ⅰ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组肠道上皮内淋巴细胞(IELs)的CD3~+、CD4~+、CD8~+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与Ⅰ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Ⅲ组肠道固有层淋巴细胞(LPLs)的CD3~+细胞比例显著低于Ⅰ组(P<0.05)。(2)Ⅱ组血液的CD3~+、CD4~+、CD8~+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在感染后与Ⅰ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脾脏的CD4~+细胞比例在感染后显著升高(P<0.05);CD8~+细胞比例在感染后显著降低(P<0.05);CD4~+/CD8~+比值在感染后显著升高(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IELs的CD4~+细胞比例在感染后显著降低(P<0.05)。与Ⅰ组相比,Ⅱ组LPLs的CD3~+、CD4~+和CD8~+细胞比例在感染后显著降低(P<0.05)。(3)与Ⅲ组相比,Ⅳ组血液的CD4~+和CD8~+细胞比例在感染后显著降低(P<0.05)。与Ⅲ组相比,Ⅳ组脾脏的CD3~+、CD4~+和CD8~+细胞比例在感染后显著降低(P<0.01)。与Ⅲ组相比,Ⅳ组LPLs的CD3~+细胞比例在感染后显著降低(P<0.01)。(4)Ⅱ组脾脏的CD4~+细胞比例和CD4~+/CD8~+比值在感染后显著高于Ⅳ组(P<0.05)。Ⅱ组IELs的CD4~+细胞比例在感染后显著低于Ⅳ组(P<0.05)。Ⅱ组LPLs的CD3~+细胞比例在感染后显著高于Ⅳ组(P<0.05);CD8~+细胞比例在12 h、24 h显著低于Ⅳ组(P<0.05)。试验二:鼻内滴注大肠杆菌对肥胖小鼠脾脏和肠道组织病理学的影响。参考试验一的分组及处理,另选取SPF级雄性昆明小鼠进行试验。通过H.E染色观察脾脏、十二指肠和结肠的组织形态结构并对十二指肠的IELs和潘氏细胞进行计数,AB-PAS染色观察十二指肠和结肠的杯状细胞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ⅠHC)观察十二指肠的ⅠgA~+细胞。结果如下:(1)Ⅲ组脾脏白髓的区室化现象较Ⅰ组明显;Ⅲ组的白髓面积大于Ⅰ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感染后,Ⅱ和Ⅳ组的白髓面积分别较Ⅰ和Ⅲ组增大,但仅Ⅳ组的白髓面积在24 h与Ⅲ组相比出现显著差异(P<0.05);Ⅳ组的白髓面积大于Ⅱ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2)Ⅰ、Ⅱ、Ⅲ和Ⅳ组十二指肠绒毛的组织结构在各时间点均相似,并且其IELs、潘氏细胞和杯状细胞的计数结果也无显著差异(P>0.05)。Ⅲ组的ⅠgA~+细胞数量显著多于Ⅰ组(P<0.05)。感染后,Ⅱ和Ⅳ组的ⅠgA~+细胞数量显著增多(P<0.05),且Ⅳ组的ⅠgA~+细胞数量显著高于Ⅱ组(P<0.05)。(3)Ⅰ、Ⅱ、Ⅲ和Ⅳ组的结肠组织结构在各时间点均相似,但Ⅲ和Ⅳ组的杯状细胞数量多于Ⅰ和Ⅱ组。感染后,Ⅱ和Ⅳ组固有层中的淋巴细胞数均增多,且Ⅳ组增多的淋巴细胞较Ⅱ组更多。结论:肥胖能增加小鼠血液中的CD4~+和CD8~+细胞数量并增强肠道的黏膜免疫功能,由此提高机体清除病原菌的能力。仅肥胖小鼠血液的CD4~+和CD8~+细胞数量在感染后发生显著改变,且仅肥胖小鼠脾脏的CD3~+细胞比例在感染后显著下降,故肥胖机体对鼻内滴注的大肠杆菌更为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