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后勤工作是高校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开展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保障。长期以来,这个问题成为高校改革过程中的“瓶颈”。1999年底,国务院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形成了教育部等六部委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后到2002年,中央又先后在武汉、西安等地召开了三次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自此,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全面推进,深入发展。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加强高校内部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环节,有利于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有利于高校行政体制的改革,有利于自身管理的科学化。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我国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同时在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比如:后勤改革未深入到实质,仅仅是换名称走形式,后勤社会化改革过分偏向盈利性,后勤企业以追逐利润为唯一经营目标等等,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及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开展各项工作和事业进一步明确了目标、方法和途径,它不仅是进一步探索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道路、发展模式与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方针,也是高校后勤工作必须全面贯彻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本文就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内容、目标、意义、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对国外几种有代表性的后勤管理模式进行了介绍。提出了要在新时期正确理解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根据各个高校实际情况对国外的后勤管理工作模式进行合理借鉴与运用,以及科学发展观对此项改革的伟大指导意义,进一步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以期能够丰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研究内容,对这项改革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