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枣棉间作系统通过14次调查,采集到节肢动物96286头分属于2纲、13目、67科。按照群落中物种的营养和取食关系将节肢动物总群落划分为植食类、捕食类和寄生-中性类三个亚群落。植食类亚群落相对丰盛度远大于其他各亚群落,在总群落中占有绝对的优势,是构成枣棉间作系统群落的主要成分,其种类和数量变化对总群落有较大影响。由于害虫、天敌相互作用及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枣棉间作系统节肢动物总群落及其亚群落各项指标随时间变化出现波动。瘿蚊科和叶螨科在枣棉间作系统节肢动物群落中占有优势地位,是群落结构变化中心,对群落结构的稳定造成较大影响。捕食类亚群落中种类相对丰富,且各个种类的物种个体数量分布也较为均匀,其中瓢甲科、草蛉科和蜘蛛类占有绝对优势,菱斑巧瓢虫(Oenopia conglobata Linnaeus)、深点食螨瓢虫(Stethoruspunctillum Weise)和草蛉是主要优势天敌,是捕食类亚群落变化趋势的主体。寄生-中性类亚群落中节肢动物分布相对均匀,群落内物种间的个体数差异较小,优势种优势程度较低。对节肢动物群落中7个结构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节肢动物总群落及其亚群落第二主分量贡献率分别达86.6%、85.79%、88.32%、80.84%。多样性指数H′、物种数S、均匀度J、个体数N对节肢动物群落贡献较大。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优势集中性C对总群落多样性指数H′直接作用最大;优势度D对植食类亚群落、捕食类亚群落多样性指数H′直接作用最大;均匀度J对寄生-中性类亚群落多样性指数H′直接作用最大。采用欧式最短距离法对总群落及其亚群落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当聚类距离D=1.76,总群落聚为4类;当聚类距离D=2.2时,植食类亚群落聚为4类;当聚类距离D=1.62时,捕食类亚群落聚为5类;当聚类距离D=2.05,寄生-中性类亚群落聚为4类。按不同时期对总群落及其各亚群落进行最优分割,总群落、植食类、捕食类和寄生-中性类亚群落按时间变化分别划分成7个阶段、4个阶段、5个阶段和5个阶段。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天敌对害虫控制具有一定局限性。对于危害严重造成损失较大的害虫,应采取人工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人为干扰的方式来控制害虫的暴发。使用不同药剂对枣棉间作系统枣树主要害虫进行防治,结果表明:40%毒死蜱乳油速效性较好和持效期较长,3.5%吡虫啉悬浮剂和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和5%高效氟氯氰菊酯水乳剂效果明显,交替使用可作为防治枣瘿蚊主要药剂。哒螨·矿物油、20%三唑锡、3%阿维菌素、四螨·丁醚脲对枣树叶螨均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实际应用中对4种药剂进行合理混用和轮换交替使用,预防或推迟枣树叶螨的抗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