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3世纪的《马克·波罗游记》一书,用文字的形式建构了西方的中国形象。随着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纪录片创作者在记录中国发展进程的同时,也开始用镜头向观众介绍世界的发展面貌。“1980年,以庄唯为编导的摄制组在加拿大拍摄的素材被编摄成两部影片,《加拿大纪行》和《加拿大见闻》”①应当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以异国为题材拍摄的国产纪录片。进入新世纪之后,在国人需要、纪录片自身发展需要以及纪录片创作者需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之下,使得此类纪录片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创作现象。然而,在国人文化消费需求有增不减、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以及中外文化交流面临诸多挑战的现实面前,它们的创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语境。
此文主要在叙事学、传播学、接受美学和国家形象理论的支撑下,运用个案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等探究方法,研究多重语境下国产纪录片塑造外国形象的维度、外国形象的建构策略、外国形象建构的深层机制以及外国形象建构面临的挑战。
第一部分,主要研究文化消费语境中,以外国为题材的国产纪录片。笔者认为,此语境中的纪录片大都对异国形象进行了商业化包装,创作动机是以满足受众的心理期待为根本。创作者通过地理景观符号化、陌生化的影像表达等多种建构策略,着重塑造了异国的自然形象。文本在对人们现实生活中“缺席”的“他者”进行有效补偿的同时,亦夹杂着创作者对国家形象商业功能的再认识、对“自我”的认同与反思以及传递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等多层内在机制。在以受众为创作导向的指引下,这些纪录片存在着遮蔽导致的对现实的扭曲、文化多元化与历史进化论的冲突等诸多不足。
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和平与发展语境中,以外国为题材的国产纪录片。笔者认为,此语境中的纪录片不是为了满足观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而是强调观众对作品传达观念的认同,因而这些作品带有一定的宣传色彩,强调创作主体的意图。无论是对二战历史问题的肃清,亦或是塑造二战战败国经济、国民、文化形象,皆不能规避国异国的政治体制。因而,和平与发展语境侧重从政治维度谈异国形象。宏观而言,创作者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基于不忘过去着眼未来、立足民族着眼人类的高度,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对战争发起国进行拷问。创作者在运用对比框架、时间框架等多种策略对异国形象建构过程之中,不仅仅是让国人铭记历史,其深层机制在于,弥合中日间创伤性记忆以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当然,面对历史的远去以及创作者对历史问题主观理解的现实,文本在事实呈现、情绪与理性把握等方面应更加讲究。
第三部分,主要研究文化交流语境中,以外国为题材的国产纪录片。笔者认为,此语境中的纪录片强调中外相处过程中的相互理解,观众与创作主体处于同等地位。这些纪录片的拍摄既要让领略外国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更重要的是了解外国人。所以,文化交流语境以异国国民为塑造主体。创作者在运用平民化视角、个体化叙事等策略对异国形象塑造过程之中,一方面在于宣传中国国家战略、修复国家形象,另一方面意在推动中外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然而,有时创作者渴望改善中外文化交流窘况的热情过于迫切,却往往使作品出现文化平等把握不到位、影像质感缺失等多种问题。
总之,国产纪录片对外国形象的塑造并非是对现实中外国形象的照搬,而是映射着中国自身的境遇、中国的战略定位以及中国与他国的关系。
此文主要在叙事学、传播学、接受美学和国家形象理论的支撑下,运用个案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等探究方法,研究多重语境下国产纪录片塑造外国形象的维度、外国形象的建构策略、外国形象建构的深层机制以及外国形象建构面临的挑战。
第一部分,主要研究文化消费语境中,以外国为题材的国产纪录片。笔者认为,此语境中的纪录片大都对异国形象进行了商业化包装,创作动机是以满足受众的心理期待为根本。创作者通过地理景观符号化、陌生化的影像表达等多种建构策略,着重塑造了异国的自然形象。文本在对人们现实生活中“缺席”的“他者”进行有效补偿的同时,亦夹杂着创作者对国家形象商业功能的再认识、对“自我”的认同与反思以及传递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等多层内在机制。在以受众为创作导向的指引下,这些纪录片存在着遮蔽导致的对现实的扭曲、文化多元化与历史进化论的冲突等诸多不足。
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和平与发展语境中,以外国为题材的国产纪录片。笔者认为,此语境中的纪录片不是为了满足观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而是强调观众对作品传达观念的认同,因而这些作品带有一定的宣传色彩,强调创作主体的意图。无论是对二战历史问题的肃清,亦或是塑造二战战败国经济、国民、文化形象,皆不能规避国异国的政治体制。因而,和平与发展语境侧重从政治维度谈异国形象。宏观而言,创作者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基于不忘过去着眼未来、立足民族着眼人类的高度,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对战争发起国进行拷问。创作者在运用对比框架、时间框架等多种策略对异国形象建构过程之中,不仅仅是让国人铭记历史,其深层机制在于,弥合中日间创伤性记忆以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当然,面对历史的远去以及创作者对历史问题主观理解的现实,文本在事实呈现、情绪与理性把握等方面应更加讲究。
第三部分,主要研究文化交流语境中,以外国为题材的国产纪录片。笔者认为,此语境中的纪录片强调中外相处过程中的相互理解,观众与创作主体处于同等地位。这些纪录片的拍摄既要让领略外国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更重要的是了解外国人。所以,文化交流语境以异国国民为塑造主体。创作者在运用平民化视角、个体化叙事等策略对异国形象塑造过程之中,一方面在于宣传中国国家战略、修复国家形象,另一方面意在推动中外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然而,有时创作者渴望改善中外文化交流窘况的热情过于迫切,却往往使作品出现文化平等把握不到位、影像质感缺失等多种问题。
总之,国产纪录片对外国形象的塑造并非是对现实中外国形象的照搬,而是映射着中国自身的境遇、中国的战略定位以及中国与他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