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录片中的外国形象--以2010至2018年国产纪录片为例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ms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3世纪的《马克·波罗游记》一书,用文字的形式建构了西方的中国形象。随着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纪录片创作者在记录中国发展进程的同时,也开始用镜头向观众介绍世界的发展面貌。“1980年,以庄唯为编导的摄制组在加拿大拍摄的素材被编摄成两部影片,《加拿大纪行》和《加拿大见闻》”①应当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以异国为题材拍摄的国产纪录片。进入新世纪之后,在国人需要、纪录片自身发展需要以及纪录片创作者需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之下,使得此类纪录片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创作现象。然而,在国人文化消费需求有增不减、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以及中外文化交流面临诸多挑战的现实面前,它们的创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语境。
  此文主要在叙事学、传播学、接受美学和国家形象理论的支撑下,运用个案分析法、文本分析法等探究方法,研究多重语境下国产纪录片塑造外国形象的维度、外国形象的建构策略、外国形象建构的深层机制以及外国形象建构面临的挑战。
  第一部分,主要研究文化消费语境中,以外国为题材的国产纪录片。笔者认为,此语境中的纪录片大都对异国形象进行了商业化包装,创作动机是以满足受众的心理期待为根本。创作者通过地理景观符号化、陌生化的影像表达等多种建构策略,着重塑造了异国的自然形象。文本在对人们现实生活中“缺席”的“他者”进行有效补偿的同时,亦夹杂着创作者对国家形象商业功能的再认识、对“自我”的认同与反思以及传递中国国家意识形态等多层内在机制。在以受众为创作导向的指引下,这些纪录片存在着遮蔽导致的对现实的扭曲、文化多元化与历史进化论的冲突等诸多不足。
  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和平与发展语境中,以外国为题材的国产纪录片。笔者认为,此语境中的纪录片不是为了满足观众的文化消费需求,而是强调观众对作品传达观念的认同,因而这些作品带有一定的宣传色彩,强调创作主体的意图。无论是对二战历史问题的肃清,亦或是塑造二战战败国经济、国民、文化形象,皆不能规避国异国的政治体制。因而,和平与发展语境侧重从政治维度谈异国形象。宏观而言,创作者是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基于不忘过去着眼未来、立足民族着眼人类的高度,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对战争发起国进行拷问。创作者在运用对比框架、时间框架等多种策略对异国形象建构过程之中,不仅仅是让国人铭记历史,其深层机制在于,弥合中日间创伤性记忆以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当然,面对历史的远去以及创作者对历史问题主观理解的现实,文本在事实呈现、情绪与理性把握等方面应更加讲究。
  第三部分,主要研究文化交流语境中,以外国为题材的国产纪录片。笔者认为,此语境中的纪录片强调中外相处过程中的相互理解,观众与创作主体处于同等地位。这些纪录片的拍摄既要让领略外国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更重要的是了解外国人。所以,文化交流语境以异国国民为塑造主体。创作者在运用平民化视角、个体化叙事等策略对异国形象塑造过程之中,一方面在于宣传中国国家战略、修复国家形象,另一方面意在推动中外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然而,有时创作者渴望改善中外文化交流窘况的热情过于迫切,却往往使作品出现文化平等把握不到位、影像质感缺失等多种问题。
  总之,国产纪录片对外国形象的塑造并非是对现实中外国形象的照搬,而是映射着中国自身的境遇、中国的战略定位以及中国与他国的关系。
其他文献
随着语料库翻译学的兴起,基于语料的研究方法也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在众多研究课题中,翻译共性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莫娜·贝克所提出的翻译共性假设而且其翻译研究数据来源于非韵律文体。因此,用诗歌翻译来验证翻译共性假说是有必要的。  卞之琳作为中国新诗诗人代表之一,写诗译诗。作为诗人译者,卞之琳的诗歌翻译揭示了诗歌的本质。本论文试图用卞之琳的诗歌翻译为研究语料来验证翻译共性假说。本研
学位
语法隐喻作为学术语言的一项重要特征,能够推进论证的展开并增强论述的客观性、权威性、逻辑性与经济性,对提升学术写作质量至关重要,而且有助于产生良好的认知效果。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语法隐喻及其使用的研究呈现出理论研究日益丰富与完善、实证研究逐渐增多与拓展的趋势。然而,目前关于语法隐喻发展特征的研究尚不多见,更鲜有针对中国高级英语学习者语法隐喻发展的实证研究。  本研究选取近五年毕业于国内一流高校英语语言
学位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于1951年在古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于1952年出版。主要因为这部小说,海明威分别在1953年和1954年斩获普利策和诺贝尔文学奖两项大奖,因此也为海明威奠定了在世界文学中的突出地位。迄今为止,《老人与海》的中文译本已经超过300多个,作品自出版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就获得强烈推崇。海明威作品的获奖效应、海明威的传奇经历和作品的宝贵文学价值,加之近年来,教育部将《老人与海》列为新
学位
CATTI即“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hina Accreditation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CATTI),是我国的一项权威考试,但是其笔译考试中题型之间的相关性以及测试内容是否有效地测试了应试者的翻译能力还有待研究,而且在考试总体设计和评分标准等方面,该考试还有待改进。  首先,探讨国内外学者对于翻译能力的不同界定,分析翻译职业资格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作品进入中国后,目前至少有8个译者贡献了翻译的中文版本。但在其中也存在着翻译问题。因此,本文对意识流小说翻译中容易误译的成分进行了总结。  意识流小说作者通过话语建构出人物庞杂的意识流动,在译著中再现意识流动过程中所包涵的作者的意图是翻译意识流小说的目的之一。然而发现并抓住这些意识流动的标记是译者翻译意识流小说时的要点。  笔者通过话语分析将瞿世镜和马爱
学位
中国各个朝代有其独特的绘画造型审美观,但究其根本都是一致的,即“象”与“像”思维的表现。中国画的“象”思维是观“物象”,感“意象”和悟“心象”的有机结合。中国画中的“象”包括“物象”、“心象”与“意象”三个方面。从伏羲造字到明清各时期,回溯至先秦两汉的哲学思潮乃至当代中国画,依旧延续并围绕着“象”思维进行创作思考。本文主要以“象”与“像”思维为切入点,从“观物取象”、“立象尽意”、“象外之象”三个
学位
西晋卫恒的《四体书势》可以被称作是现存第一篇书法理论。卫恒经历了当时书法的转变与成熟,在《四体书势》中记录了汉字起源与书体演变。从哲学思想和书法理论的角度,他确立了书法艺术成立的正当性。《四体书势》一文最早被记录在《晋书》中,故文章的文献价值和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本文从文献研究入手,通过使用电脑进行关键词搜索的方法,对《四体书势》进行研究与解读,从而发现文章背后的观点。一方面,通过研究文章结构和内
学位
白夜,隐于昼。《白夜追凶》以“双生”为引,在日夜的时空更替下,将人物的命运不断地置叠于欲望挣扎的心理图式中。而本文正是以网络剧《白夜追凶》为研究对象,援引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结合相应的文本与影像分析,立足于人物关系的内在逻辑,从主人公之间的镜像关系出发,就主人公与他人的关系进行欲望的解读,最后将其置入社会的大场域中进行情节设置与符号意义的阐释。从自我到他人再到社会现实,在层层递进的叙述脉络中展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