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农民素质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村地域条件不同和农民素质的差异化对知识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以农民个性化知识需求为前提,以深入调查和分析建模为研究思路,初步建立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知识服务模型。开展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受教育程度的农民的知识服务研究,对加快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培养一代新型农民有着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论文从企业信息学、知识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视角,通过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手段,研究四川西部地区农民对知识的需求状况以及知识服务在本地区的现状。研究将农民作为知识服务流程中重要的一环,强调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只有他们参与进来,知识服务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总体上看,农民对知识的需求意愿比较强烈。2.农民对知识的需求类型偏重于经济,主要是操作性较强的农业技术和生产技能;其实是文化知识。他们对知识的需求类型主要和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家庭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类型有关。3.被调查地区现存的传播知识的途径效果并不理想,但依然是现阶段农民愿意接受的方式。4.知识服务的发展趋势是依于网络、计算机技术等的数字化方式。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对数字技术没有很深的研究和了解,甚至有的地区的农民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服务的个性化发展。值得担忧的是,低文化素质与经济低收入会相互强化,严重阻碍农民弱势群体对知识的需求。文章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出发构建知识服务模型,并在对调查问卷统计的基础上修正这种模型使其适应不同的经济地区。最后从强化农村的教育环境、培育农民对知识的创新应用能力、关注农民弱势群体以及培养农民从市场角度考虑问题等方面提出改善农民对知识服务需求状况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