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时机理论构建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方案,实施并评价该方案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发展和完善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护理干预提供进一步的临床借鉴。方法:1.构建基于时机理论的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方案基于半结构访谈、文献回顾和小组讨论,编写函询问卷草案,并经由德尔菲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0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以进一步完善康复方案初稿,通过专家积极系数、变异系数、权威系数、Kendall’S W等指标对咨询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形成最终方案。2.基于时机理论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方案的应用研究本研究为类实验研究。选取河北省某三甲医院2019年12月~2020年9月期间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80例首发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获取患者知情同意的前提下,将神经内科二病区40例研究对象列为对照组,神经内科三病区40例研究对象列为试验组,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包括入院宣教(相关制度及病室环境等);在院期间的饮食宣教、用药注意事项、康复训练;出院前强调复诊的重要性及院后常规随访等内容。试验组给予基于时机理论的康复方案的干预,在患者入院时发放《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全程康复手册》,并于疾病诊断期、病情稳定期、出院准备期、适应期、调整期分别给予信息、情感、工具及评价不同侧重点的护理需求。比较吞咽功能恢复情况(入院时、出院时、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入院时、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鼻饲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等指标。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结果:1.本研究两轮专家函询回收率为100%;变异系数为0.00~0.25、0.00~0.19;专家权威系数0.850~0.872;Kendall’S W为0.207~0.226(P<0.01)。最终构建的康复方案包含5个一级条目,17个二级条目,27个三级条目。2.共纳入80名首发DAS患者,研究完成时,共失访6例,失访率7.5%,最终,完成本研究共74例,对照组36例,试验组38例,两组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支付方式、工作状况、婚姻状况、生活方式、居住地、主要照顾者、脑卒中类型、合并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等基线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洼田饮水试验分级比较,使用广义估计方程进行分析,组间结果比较:Waldχ2=6.387,P=0.011<0.05,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种护理方案产生的疗效不同。且参数估计OR=2.838,95%CI=(1.264,6.366),表明试验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时间结果比较:Waldχ2=101.182,P=0.000<0.01,时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在不同时间点,吞咽功能恢复效果不同。与出院后3个月比较入院时、出院时、出院1个月的概率均为0.000,OR值分别为0.040、0.156、0.298,说明随着时间递增,吞咽功能康复效果也在逐步变好。3个月后的吞咽障碍疗效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4.252,P<0.05)。4.进食评估问卷(EAT-10)比较,于入院时、出院时、出院1个月、3个月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在时间效应(F=562.981,P<0.01)、交互效应(F=12.761,P<0.01)、组别效应(F=11.714,P<0.01)中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5.吞咽障碍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SWAL-QOL)总分及每个维度比较,SWAL-QOL总分于入院时、出院1个月、出院3个月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在时间效应(F=1965.860,P<0.01)、组间效应(F=86.896,P<0.01)、交互效应(F=54.109,P<0.01),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时间流逝,生活质量在各组间逐步提升;干预因素同样提高了生活质量;干预因素与时间因素的交互效应显著。而言语交流维度,仅在时间效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存在组间、交互效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留置鼻饲管时间比较,试验组留置鼻饲管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53,P<0.05)。7.平均住院天数比较,试验组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住院时间减少,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6.726,P<0.01)。结论:构建基于时机理论的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将方案应用于临床,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了生活质量、缩短了鼻饲管留置时间及住院天数,为进一步完善护理干预措施提供了临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