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作者试图从对等翻译理论角度比较《简·爱》两个中译本的翻译。本文所选的两个中译本分别是是李霁野的译本和黄源深的译本。小说《简·爱》是夏洛特·勃朗特最著名的一部作品。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至今我国学者和翻译家陆续对其进行翻译和重译。本文作者根据年代差异分别选择了产生时间最早和相对较晚的两个译本进行比较。由于所处时代不同,两部译作在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上都有很大不同。本文试图从对等翻译理论角度对两个译本作一个系统详细的比较研究。奈达在其对等翻译理论中提出:翻译就是使原语信息最接近最自然地在目的语中实现对等,这种对等首先是应该是意义上的,其次还应该是风格上的。依据这一理论,本文作者从以下两方面对译本进行了对比研究,一方面是意义对等,另一方面是风格对等。在意义对等方面,本文作者采用刘宓庆先生对于意义的理解和分类,将意义分为四种,分别是概念意义,语境意义,形式意义,以及文化意义。本文作者从这四个层面分析两个译本是否以及如何实现与原作的意义对等。在风格对等方面,文学作品中用于讲述和描写的叙述性语言和用于小说人物独白及人物间对话的对话性语言在风格上是有区别的,所以本文作者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两个译本对于风格对等的实现:一方面是叙述性语言的风格对等,另一方面是谈话型语言的风格对等。经过一系列举例比较之后,本文作者还试图进一步挖掘造成两个译本作者采取不同翻译策略和翻译风格的深层原因。本文作者总结了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外在原因主要包括社会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人。而内在原因则主要包括译者的翻译观,翻译目的和翻译风格。以上所说六个因素以及其它的一些因素均可以对译者的翻译策略形成影响。经过一系列分析研究,本文作者认为两个译者在处理某些语言现象时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使得两个译本的读者最后达到了不同的阅读效果。在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赞助人和主流诗学以及不同的翻译观、翻译意图和翻译风格的影响下,两名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所达到的翻译结果必然不同。本文作者希望本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翻译学习者有所帮助,使他们进一步了解对等翻译理论对于翻译研究的重大意义,并且使他们能够对翻译的社会历史因素和译者主观能动性作进一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