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应用张琪教授“保元降浊”学术思想治疗广东省中医院慢性肾衰患者,并进行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探讨其临床疗效,并进一步提高慢性肾衰的中医辩证治疗水平。方法:应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对纳入研究的慢性肾衰患者,给予中医辩证治疗(应用张琪教授“保元降浊”八法对病人进行辨证施治)及西医常规治疗(优质低蛋白饮食、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等),对纳入的研究对象每2周进行1次血红蛋白、血肌酐、内生肌酐清除率、血脂及血清白蛋白等的测定,并记录相关数据,3个月为一个疗程,共2个疗程,进行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价。同时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生存质量。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慢性肾衰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数据等进行相关性统计及分析,探讨张琪教授“保元降浊”学术思想治疗慢性肾衰的临床意义。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60例慢性肾衰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型以湿热浊毒中阻证(8例,13.3%),热毒瘀血内阻证(11例,18.4%),湿热蕴结中焦证(6例,10。0%),脾胃气血亏虚证(8例,13.3%),脾肾阴阳两虚证(7例,11.7%),脾肾亏虚湿毒瘀血内阻证(10例,16.7%)多见。治疗后中医证型以热毒瘀血内阻证(7例,11.7%),脾胃气血亏虚证(9例,15.0%),脾肾阴阳两虚证(13例,21.7%),脾肾亏虚湿毒瘀血内阻证(16例,26.7%)多见。中医证型频数比较,统计结果显示:本研究中热毒瘀血内阻证(104例,14.5%),脾胃气血亏虚证(99例,13.8%),脾肾阴阳两虚证(120例,16.6%),脾肾亏虚湿毒瘀血内阻证(152例,21.1%)较为多见。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血肌酐方面,经t检验,初诊和3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和6个月后,3个月和6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血肌酐较治疗前呈降低趋势;内生肌酐清除率方面,三次就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上升趋势;血红蛋白、胆固醇方面,三次就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呈上升趋势,胆固醇降低;甘油三脂方面,经t检验,初诊和3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和6个月后,3个月和6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甘油三脂呈下降趋势;白蛋白方面,初诊和6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呈上升趋势,初诊和3个月后,3个月和6个月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慢性肾功能衰竭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经治疗后显效11例(18.3%),有效37例(61.6%),稳定14例(23.3%),无效9例(15%),总有效率61.6%。运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进行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比较,经t检验结果显示:治疗前后慢性肾衰患者无论在做事的感觉、做事的能力、对生活的满意度、生存质量总评分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张琪教授“保元降浊”辨证治疗方法治疗慢性肾衰可以有效的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肌酐、提高内生肌酐清除率、改善脂质代谢紊乱、改善营养状态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