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联络叫声是群居动物常见的鸣声类型,尤其常见于哺乳动物和鸟类,但目前对于此类叫声的具体功能,尤其是不同的叫声频率是否包含了不同的信息仍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群居雀形目鸟类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simplex)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实验,来探究不同频率的联络叫声可能包含和传递的信息,以及外界因素例如环境和鸟群的社群结构等如何影响鸟群的叫声频率。为了厘清联系叫声的具体功能以及这些功能如何影响联
【基金项目】
: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NSFC 3177042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联络叫声是群居动物常见的鸣声类型,尤其常见于哺乳动物和鸟类,但目前对于此类叫声的具体功能,尤其是不同的叫声频率是否包含了不同的信息仍知之甚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群居雀形目鸟类暗绿绣眼鸟(Zosterops simplex)的野外观察和室内实验,来探究不同频率的联络叫声可能包含和传递的信息,以及外界因素例如环境和鸟群的社群结构等如何影响鸟群的叫声频率。为了厘清联系叫声的具体功能以及这些功能如何影响联络叫声的频率,本研究进行了野外观察试验并提出了三个科学问题:第一,联络叫声是否可以用来保持觅食个体之间有规律的空间距离,如果假设正确,在植被密度较大或者阻碍视线的物体较多的情况下,暗绿绣眼鸟的叫声频率将会增高;第二,联络叫声是否可以提供与被捕食风险相关的信息,即当有捕食者接近时,联络叫声会突然停止,这一策略被称为“适应性沉默”。如果该假设正确,暗绿绣眼鸟在更危险的开阔生境内将会发出更多的叫声,以使沉默成为更明显的危险信号;第三,联系叫声的变化可能与鸟类的社群因素相关而不是与外界环境相关。如果假设成立,那么在野外观察中,暗绿绣眼鸟的叫声频率将会受到个体移动的影响。为检验这三个科学问题,在野外试验中,选择高植被密度(代表被捕食风险低)以及低植被密度(代表被捕食风险高)两种生境,并录制了不同生境中800多段97741次暗绿绣眼鸟群体的叫声和一些个体飞行移动时的叫声。结果表明:首先,植被密度对鸟群的叫声频率影响很小;其次,飞行的个体会发出由重复的联络叫声组成的独特叫声;再次,群体水平的联络叫声在鸟群内个体移动之前会有所增加,尤其是鸟群的外围个体向群体中心靠近之前。这些发现表明,联系叫声并未包含外界植被的信息,而更有可能取决于绣眼鸟在鸟群内社群地位的情况。为了检验在野外观察中获得的结果是否可靠,在鸟舍内记录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联络叫声:一种是和野外一样在飞行时发出的“飞行叫声”;第二种是轻柔的传播距离短的“短距离叫声”;第三种是响亮的传播距离长的“长距离叫声”。通过不同联络叫声的特征进行线性判别分析,其准确识别率达97.8%。首先,为了探究植被密度对鸟群联络叫声的影响,在鸟舍内放置了不同密度的人工植被,并在不同植被密度的条件下录制暗绿绣眼鸟的叫声。结果与野外一致,植被密度并不会影响鸟群联系叫声。其次为了探究社群因素对联系叫声的影响,利用相同的实验条件,根据不同的研究目标,调整了鸟群的个体数、鸟群的个体组成并记录了绣眼鸟个体之间的社群从属关系。实验的第一个目标是探究鸟群内的个体是否会因为某个拥有特定社群地位的个体的加入,而改变自身叫声。通过记录群内不同个体的社群地位,假设群体的叫声频率会随着有与群体有紧密社群从属关系的个体的出现而增加;实验的第二个目标是为了探究群内个体是否会通过调节自身的叫声频率,以保持群体整体的叫声频率,从将停止联络叫声作为遇险的信号。结果表明:群内个体并不会通过改变自身的叫声频率而使群体的叫声频率维持稳定。但研究发现,群体大小对群内鸟类的叫声频率影响极大,暗绿绣眼鸟独处时会发出更多的长距离叫声,而短距离叫声则随之减少。此外,暗绿绣眼鸟在与不同社群等级的个体相处时叫声频率会下降,而在与有从属关系的个体相处时叫声频率则会上升。综上所述,联系叫声并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受鸟群社群关系影响。为了验证适应性沉默假,即联系叫声是否与被捕食风险有关,本研究还在室内进行了鸣声回放实验。虽然暗绿绣眼鸟的叫声中有警戒叫声,但警戒叫声不一定可靠(因为可能会出现误判和欺骗警戒),警戒叫声后的沉默可能才真正强调了威胁,因此就能允许个体区分出虚假和真实的警戒叫声。故假设联络叫声的再次产生是“此处已安全”的信号,这一现象在一些其他社会性的物种中也可以找到。在对8群笼养暗绿绣眼鸟的鸣声回放实验中,分别回放了它们自己的联络叫声(回放会突然停止)、警戒叫声(回放也会突然停止)和警戒叫声后紧着络叫声。实验发现鸟群对突然停止的联系叫声并未做出反应,对突然停止的警戒叫声的反应也不比对警戒叫声后紧接着联络叫声的反应强烈。结果表明,联络叫声的频率并不包含有关被捕食风险的信息。综上所述,在暗绿绣眼鸟的群体内,联络叫声的频率与植被和捕食风险并没有明显的联系,而与鸟群的社群动态有关。这说明不同的叫声频率可能代表着不同的社群关系,而且可能具有招募功能。本研究表明,尽管联络叫声是动物鸣声中相对简单的一种类型,但其具体功能却还未被完全了解,而且不同物种之间的叫声功能可能存在差异。为了充分了解联络叫声在同一物种间的作用,还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下开展对其它群居雀形目鸟类的研究,以便深入了解这种广泛存在的联络叫声在不同动物社群中的变化。
其他文献
俄乌冲突推动了全球天然气市场格局的加速演变,未来将主要呈现3种趋势:一是供需再平衡,二是来源多元化,三是话语权转换。如何利用机遇,防范风险,在全球天然气市场格局演变背景下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建议一是紧抓中俄合作窗口期,加大与俄罗斯天然气合作力度;二是合理把控天然气进口合作节奏,提前布局多元化贸易市场梯次;三是加大储气调峰能力建设力度,保障稳定安全供气;四是防范贸易结算等风险,充分把握市场机遇,适时开
人体关节是一个重要且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微观界面形貌的生物摩擦系统,具有优异耐久性、高度自适应性和自修复性能。人体关节优异的润滑性能离不开关节软骨自适应多模润滑模式。与传统的润滑材料研究相比,生物润滑材料的研究除了需要获得低的摩擦系数还需要考虑生物相容性的问题。总而言之,利用先进科技手段研究生命体微观结构与机理,将传统摩擦学理论与新兴生物摩擦学相结合,揭示生物润滑系统中优异润滑特性的物理化学本质,对研
铁电薄膜是指厚度在数十纳米至数微米之间且具有介电性、压电性、热释电性、铁电性等一系列功能特性的铁电材料,在航空、航天、电子、通讯、医疗及军事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5G/6G技术的发展,其MEMS强场电学应用对薄膜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本文主要针对现有的无机铁电薄膜在电卡制冷、介电调谐以及介质储能等强场电学应用中制冷/调谐/储能等效应以及温度稳定性较差等研究现状开展工作。提出以铅基准同型相界附
肉桂油是广西特色植物资源,主要成分含肉桂醛、肉桂醇及肉桂酸等,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等行业。因具有双键结构,它们受光照、热时,容易发生氧化或聚合反应,并带来两方面负面影响:一是使产品质量下降;二是给生产、运输、储存及使用带来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开展肉桂醛及三种苯丙烯类化合物氧化过程特性和安全性的研究。进行肉桂醛、1-丙烯基苯、肉桂醇和肉桂酸的反应活性、氧化反应危险性研究对肉桂醛、三种苯丙烯类化合物和
香蕉细菌性软腐病是由Dickeya zeae引起的毁灭性香蕉病害。近年来,该病害在我国广东、广西和云南等省(自治区)爆发,严重地影响当地香蕉的生产。该病害的病原菌适应性强、寄主范围广泛,作物一旦发生该病害,往往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因此,香蕉生产急需探讨出香蕉细菌性软腐病的防治措施,而对病原菌致病机制的研究是控制该病害的重要前提。本研究通过构建Tn5随机转座子突变体库筛选出香蕉细菌性软腐病菌M
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ce)2P24分离自小麦全蚀病自然衰退土壤,可防治多种植物土传病害,产生抗生素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2,4-diacetyiphloroglucinol,2,4-DAPG)是其主要生防机制。Gac/Rsm通路是广泛存在于革兰氏阴性细菌中的一条信号传导通路,由Gac S/Gac A双组分调控系统、Rsm Z类s RNAs和Rsm A家族蛋
为了打破辣椒种子休眠,提高其发芽率,以“六十早”辣椒新种子为试材,分别在水温55、65 ℃条件下,研究浸种时间为0、5、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 min的种子发芽率。结果表明:在水温55 ℃下,辣椒种子的发芽势在短时间(≤35 min)浸种时较高,而发芽率在整个观测周期内相对变化较小;随着温汤浸种时间(>35 min)的延长,发芽势和发芽率均呈现
本研究以从白及块根表皮组织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1-G4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内生真菌1-G4进行基因组测序,对菌株与白及幼苗进行共生研究,结合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探讨内生真菌1-G4促进白及生长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1-G4鉴定为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显微镜下观察,1-G4符合曲霉属(Aspergillus)的基本特征。系统发育树显示,1-G4与黄曲霉菌(Asp
水牛(Bubalus bubalis)是我国南方地区特色的家畜,具有耐粗饲、耐湿、耐热、抗病、乳制品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我国是水牛养殖的第三大国,但水牛种群的生产性能较低,亟待通过品种改良提高其经济价值。公水牛可以将优良的遗传性状广泛稳定的遗传,是水牛品种改良的基础。精子发生与公水牛的生产性能息息相关,目前关于水牛的精子发生机制仍不清楚。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直接承担者,从蛋白质翻译和翻译后修饰层面研究
乙酰丙酸是一种极具应用前景的平台化合物,可用于合成化学品及药品,同时还是生产生物燃料的重要前驱体。稻壳是常见的农业废弃物,其纤维素含量较高,是制备乙酰丙酸的理想原料。但稻壳资源制备乙酰丙酸还存在一些挑战,如生物质组分的复杂性使得转化率较低,常用的液体酸作为催化剂会引发反应器腐蚀,此外从酸液中提取乙酰丙酸成本较高。针对上述问题,选择以稻壳为研究对象,提出固体酸“两步法”催化稻壳制备乙酰丙酸的技术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