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主要影响因子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q1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口海岸水域环境中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沉降是引起河口、海岸泥沙沉积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由于径流和潮流的相互作用,及盐淡水交汇等因素的影响,河口区细颗粒泥沙发生絮凝(吸附)—沉降—再悬浮—解絮(解吸)—扩散—沉积等复杂的变化过程。由此对河口泥沙的聚集和输移、河槽和浅滩的发育演变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河口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对许多重金属元素和有机物的化学行为、迁移和归宿等也有显著影响。因此,河口区细颗粒泥沙的絮凝研究,对揭示河口“过滤器”本质和阐明河口沉积动力学过程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作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第六核心计划(海岸带陆地—海洋相互作用计划LOICZ)中的基础性科学问题之一,河口区细颗粒泥沙的絮凝和其影响因子及环境效应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已有的大量研究揭示了盐度在絮凝中的重要作用,但国内外一些研究者认为:实际河口环境中有机物的影响可能比盐度影响大得多。由于河口泥沙絮凝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内在机理十分复杂。鉴于在理论上和实验技术上的某些局限,直到目前人们对此问题认识还不够清楚,河口界面化学的发展以及先进的现场观测仪器的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在国际LOICZ计划中已将长江河口列为专门的调查区域(LOICZ No.72),以研究其在全球陆海相互作用所扮演的角色。长江河口细颗粒泥沙中有机性颗粒占总颗粒的60%—75%,细颗粒物质主要为粘土矿物,粗颗粒物质(>8μm)主要为有有机附着或具有有机裹层的粘土矿物集合体。同时由于河口的特殊地理位置,盐度的变化由口内径流至口外近海逐渐增加,各种阳离子浓度也出现相同的变化趋势。河口区丰富的有机质和离子浓度变化对泥沙絮凝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将它们结合起来综合研究河口泥沙絮凝机理。本论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0579021)资助项目和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412405),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的现场观测仪器及室内测试分析方法,分别于2006年2月(枯季)和8月(洪季)进行了二次现场观测,主要观测项目有水体含沙量、流速、流向、水温、盐度、pH值、絮凝颗粒粒径、浮泥层容重、浮泥层厚度等。同时定时分层次取水样,现场过滤分离,冷冻保存,用来测定水相和悬沙中金属离子和有机碳等化学元素以及悬沙颗粒粒径等,定时采取河床浮泥和沉积物样,用于化学元素和粒径分析。二次现场观测目的性较强,使用的仪器较先进,取得了一批质量较好的原始数据和样品,为本论文深入地研究絮凝机理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各种金属阳离子以及有机质等絮凝影响因子作了详细的室内絮凝实验分析研究,依据絮团粒径、电位和絮凝率等参数变化以及电镜分析其微观机构研究了各絮凝影响因子对细颗粒泥沙不同的絮凝机理。通过现场观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长江口C-P-OM(C代表粘土,P代表阳离子,OM代表有机化合物)复合絮凝形成过程及变化机理,并对颗粒态金属污染物在细颗粒泥沙作用下的分布规律作了详细探讨。(1)长江河口实测期间絮凝颗粒粒径均值为63.2μm,是分散单颗粒粒径的10倍多,实测最小絮凝颗粒粒径为27.4μm,最大为107μm;在盐水入侵上界线区域徐六泾实测絮凝颗粒粒径相对较小,均值为42.5-60.4μm,而南槽、北槽最大浑浊带区域絮凝颗粒粒径最大,均值为57.3-79.2μm,这种差值是与区域间不同盐度值对细颗粒泥沙絮凝的贡献率有关;洪季实测絮凝颗粒粒径比枯季大,洪季均值为60.4-79.2μm,枯季均值为42.5-66.6μm,这与洪枯季泥沙来源和颗粒粒径的差异有关。同时周期性变化的水流流速对细颗粒泥沙絮凝的影响作用显得更直接明朗,而且最大絮凝颗粒粒径均出现在0.4-0.7m/s的中等流速时段。(2)总阳离子含量由口内至口门递增,南港附近垂向分布不太明显,而南槽、北槽存在明显的垂向分布,底层浓度远远高于表层。长江口阳离子浓度受长江径流和潮流的共同影响,在南槽和北槽的最大浑浊带附近,洪季总阳离子浓度变化范围在40mmol/L-110mmol/L,枯季总阳离子浓度变化范围在150mmol/L-260mmol/L。在盐淡水体混合过程中,各主要阳离子浓度随着盐度增加而线性增加,且正相关性较好,属于典型的保守组分。阳离子絮凝能力(FA)由口内至口门递增,南支和南港附近垂向分布不太明显,而南槽、北槽存在明显的垂向分布,底层FA远远高于表层。在南港洪季和枯季阳离子絮凝能力相差不大,洪季稍小;而南槽、北槽附近,由于枯季径流较小,盐水对该水域影响较大,阳离子絮凝能力较洪季强。(3)DOC含量由口内至口门有递减趋势,垂向分布不太明显。在浮泥容易生成的最大浑浊带河槽段,枯季DOC含量较高,而且随着涨落潮变化较大,落潮含量稍高于涨潮。洪季DOC含量较低,随涨落潮变化并不明显;POC含量由口内至口门有递增趋势,垂向分布十分明显,表层、中层、底层依次增高。枯季POC含量较低,而且随着涨落潮变化较小,而洪季POC含量较高,随涨落潮变化非常明显。总体而言,落潮POC含量要大于涨潮,落急时刻的含量最高。南槽POC含量高于北槽。POC%垂向分布明显,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底泥中含量最低。POC%落潮时较大,北槽比南槽含量稍高,洪季大于枯季。无论南槽、北槽底泥中POC%在枯季的含量都要小于洪季。无论洪季、枯季,DOC、POC、POC%与盐度(S)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DOC—S的相关性较差,而POC浓度与盐度成正相关,POC%与盐度负相关。DOC、POC、POC%与悬浮物质含量(TSS)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DOC—TSS关系不明显,而POC浓度与悬浮物质浓度成正相关,POC%与其负相关。枯季相关性更好,POC-TSS的R2可以达到0.97,而洪季可以分为两部分,当悬浮物质含量小于1g/L时,相关性较好,R2可以达到0.89,当超过1g/L时,相关性较差,而且斜率变小。(4)室内絮凝实验表明,随着金属离子浓度增大细颗粒泥沙絮凝率逐渐增大,絮凝体粒径增大,电位绝对值变小。本试验pH范围内,铝离子对细颗粒泥沙絮凝影响最为显著,这主要与Al(OH)3的卷扫絮凝作用有关。随着腐殖酸浓度增大细颗粒泥沙絮凝率降低,絮凝体粒径增大,电位绝对值增大。这主要是有机裹层的存在使絮凝体的电负性增大,增加了絮凝体的稳定性。作为影响絮凝的主要因子,腐殖酸和盐度的共同作用使细颗粒泥沙可以形成较大絮凝体。腐殖酸等有机质的存在使得泥沙颗粒较易粘连在一起,形成较大粒径的疏松絮凝体;盐度的作用机制是在提供电解质,压缩双电层形成密实絮凝体的同时,高浓度的阳离子可以连接多个荷负电的絮团,形成更大絮凝体。可见各絮凝剂单独存在时的絮凝机理与多组分共同作用机理有明显不同,C-P-OM复合絮凝模式可以较好的解释长江口高浊度区细颗粒泥沙絮凝体的形成机制。(5)悬沙中各种金属的百分含量在长江口的沿程分布虽有差异,但总体上由河口内向口门出现降低趋势,南槽、北槽最大浑浊带出现较高值。并且在一个潮周期内都出现了急流时颗粒态金属含量小于憩流时金属含量;沉积物中的金属含量沿程分布趋势比较复杂,总体上也出现了降低趋势,但在南槽、北槽出现高值区。颗粒态金属含量垂向分布十分明显,由水体表层的悬沙至底层直至底泥颗粒态金属含量逐渐减少。长江口悬沙中金属含量与有机质百分含量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多数金属含量与悬沙浓度呈负相关,与细颗粒泥沙(<32μm)在悬沙中的百分含量呈正相关,金属的转移过程明显的受悬浮物中的Fe-Mn氧化物和有机质所控制。在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区域,由于细颗粒泥沙较多,絮凝沉降占优势,甚至有浮泥层出现,吸附在细颗粒泥沙表面的金属随絮团沉降在河床,因此底泥中金属含量在最大浑浊带区域出现高值区。浮泥层中的金属含量更高,接近底层悬沙中金属含量;而枯季由于来沙量较少,泥沙再悬浮占优势,金属被释放至水体,同时底泥中的泥沙颗粒逐渐粗化,对金属的吸附能力降低,导致枯季底泥中金属含量减少。
其他文献
萌芽于20世纪初的加纳英语文学,至今已走过一百多年的曲折发展历程。百余年来,在西方文明的强势冲击下,加纳作家的本土意识不断觉醒,对其英语文学本土化的路径进行了艰难探索
地球电离层上连外层空间,下接中层大气,是日地环境系统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层次。对电离层的研究可以促进认识日地空间系统的整体行为、进而更好地为人类的空间活动服
目的:探讨围手术应用胸腺肽α1注射剂联合恩替卡韦对HBV相关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肝功能的影响,评估其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行肝切除手术的HBV相关的原发性肝癌患者275例,根据围手术期是否应用胸腺肽α1注射液或恩替卡韦治疗分为A、B、C、D四组:A组为未予特殊治疗组;B组为恩替卡韦治疗组;C组为胸腺肽α1注射液治疗组;D
认知语境是一个心理构体,体现了人的主体地位。语用意义的产生是认知主体对认知语境假设不断建构、推理的过程,是一种认知语境的参与过程。该文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从认知语境
利用磁路与电路中一些类同的特点,仅采用一副控制变压器铁芯,就能使两个相同频率的电压之间产生O°~180°的相位差角.应用这个原理,可将单相、两相和三相逆变电源的电
投诉查处工作是律师协会的重要的职能。加大惩戒力度,强化律师职业道德和执业纪律,通过主动和超前的工作,细化律师执业各项规范,是全国律协一直努力的方向。目前,律师队伍仍存在着
针对传统医疗共享平台一直存在医疗信息共享效率低、共享量差的问题,提出并设计了云计算下基于集成技术的大型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在分析大型医疗信息共享平台设计必要性的基
进入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新时期”,胡适诗作诗论研究一步步接近新诗的核心问题,成为新诗研究中不论视野还是方法都具典型性的代表。本文从三方面对其进行综述:胡适诗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