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非特异性腰背痛(nonspecificlowbackpain,NLBP,又称为非特异性下腰痛/下背痛)是指排除特异致病因素的腰骶部的急、慢性疼痛,其范围通常包括肋骨下缘至臀横纹上缘部分,伴或不伴大腿牵涉痛。NLBP发病率居高不下,且医疗资源消耗巨大,已成为一项沉重的社会负担。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卧床休息、药物治疗、物理/康复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中医药治疗等,每种疗法都有各自的优势及不足之处。刮痧作为临床常用的中医特色疗法之一,由于其操作易于学习,治疗工具简便轻巧,容易在基层推广,能够有效节约医疗资源。刮痧疗法通过提高局部组织温度、增加微循环、促进能量代谢等,改善机体微环境,起到疏通经络、祛邪排毒的作用,有文献报道刮痧对于NLBP有显著疗效。目前,针对刮痧的研究仅仅以观察临床疗效为主,且治疗措施多为两种或两种以上,其相关的实验室基础研究等非常少,而潜在的作用机理仍待阐明。本课题组拟通过研究刮痧对多裂肌损伤大鼠的治疗效果,借助转录组测序技术,挖掘其发挥治疗效果的潜在作用机制,为临床推广刮痧治疗NLBP提供实验数据支持,也为今后进一步阐明刮痧治疗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目的:1.观察刮痧干预对健康大鼠局部组织的作用效果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2.观察刮痧对腰多裂肌损伤大鼠局部组织的作用效果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3.探讨刮痧发挥治疗效果的潜在作用机制。
方法:1.将30只7~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刮痧对照6h组、刮痧对照1d组、刮痧对照2d组、刮痧对照3d组,每组各6只大鼠。刮痧对照组大鼠在麻醉后给予刮痧干预,空白组大鼠同步抓取、麻醉。观察各组大鼠皮肤表面温度、后足机械痛阈、皮肤及多裂肌组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2.将18只7~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对照组、模型组,每组各6只大鼠。模型组大鼠多裂肌局部注射0.5%布比卡因溶液,模型对照组大鼠多裂肌局部注射生理盐水,空白组大鼠同步抓取、麻醉,观察造模前后大鼠后足机械痛阈和多裂肌组织的变化情况。3.将54只7~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空白组、模型6h组、模型1d组、模型2d组、模型3d组、刮痧6h组、刮痧1d组、刮痧2d组、刮痧3d组,每组各6只大鼠。刮痧组大鼠在造模后24h予刮痧干预,其余各组大鼠同步抓取、麻醉,观察各组大鼠皮肤表面温度、后足机械痛阈、皮肤及多裂肌组织等随时间的变化情况。4.借助转录组测序技术,比较刮痧6h后和刮痧2d后,刮痧组与模型组大鼠基因表达差异,使用GO及KEGG富集分析方法筛选相关差异信号通路,并通过qPCR及WB等方法验证部分测序结果,探讨刮痧对GLUT4/糖酵解通路及AMPK/mTOR/4EBP1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结果:1.刮痧干预后,健康大鼠皮肤表面连续完整,皮肤瘀斑在第3d时基本消退,肌细胞大小及间隙基本恢复正常,大鼠在第2d时后足机械痛阈降低,其余时间无明显变化。2.大鼠多裂肌局部注射0.5%布比卡因溶液24h后,多裂肌细胞损伤明显,平均肌纤维面积减少,后足机械痛阈下降,模型对照组大鼠多裂肌细胞间隙轻度增大,无其他病理变化。3.刮痧治疗后3d内,刮痧组大鼠肌细胞及肌束结构较模型组有恢复趋势,后足机械痛阈在刮痧治疗后第2d较模型组升高,皮肤表面温度在刮痧后即刻和刮痧后6h升高。4.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刮痧6h后,刮痧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差异表达基因有391个,其中上调基因322个,下调基因69个;单次刮痧2d后,差异表达基因有3个,其中上调基因2个,下调基因1个。KEGG富集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刮痧6h后,通路主要集中于糖酵解/糖原异生、淀粉和蔗糖代谢、碳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等8个信号通路;刮痧2d后,通路主要集中于酮体合成和降解、丁酸甲酯代谢、鞘糖脂生物合成这3个信号通路。5.qPCR结果:刮痧组与模型组相比,刮痧6h后,Hk2、Pfkm、Slc2a4、Bdh1表达升高,Prkaa1表达降低;刮痧1d后,Pfkm表达降低,Bdh1表达升高,Hk2、Slc2a4、Prkaa1表达无显著差异;刮痧2d后,Hk2、Slc2a4、Bdh1表达升高,Pfkm及Prkaa1表达无显著差异;刮痧3d后,Hk2、Bdh1表达降低,Pfkm、Slc2a4及Prkaa1表达无显著差异。6.WB结果:刮痧6h后,糖酵解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情况:与模型组比较,刮痧组GLUT4、HK2、PFKM、PKM、LDHA表达均升高;AMP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情况:与模型组比较,刮痧组AMPKα和p-AMPKα表达降低,p-mTOR和p-4EBP1表达升高,mTOR和4EBP1表达变化不明显。
结论:1.刮痧治疗安全性较好,其导致的机体局部组织的病理变化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2.刮痧治疗可有效促进多裂肌损伤修复进程。3.刮痧可能通过糖酵解/糖原异生、淀粉和蔗糖代谢、碳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4.刮痧6h后,GLUT4/糖酵解通路激活,相关限速酶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升高;AMPK/mTOR/4EBP1信号通路受到调节,AMPKα活性降低,mTOR及4EBP1活性升高。
目的:1.观察刮痧干预对健康大鼠局部组织的作用效果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2.观察刮痧对腰多裂肌损伤大鼠局部组织的作用效果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3.探讨刮痧发挥治疗效果的潜在作用机制。
方法:1.将30只7~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刮痧对照6h组、刮痧对照1d组、刮痧对照2d组、刮痧对照3d组,每组各6只大鼠。刮痧对照组大鼠在麻醉后给予刮痧干预,空白组大鼠同步抓取、麻醉。观察各组大鼠皮肤表面温度、后足机械痛阈、皮肤及多裂肌组织随时间的变化情况。2.将18只7~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组、模型对照组、模型组,每组各6只大鼠。模型组大鼠多裂肌局部注射0.5%布比卡因溶液,模型对照组大鼠多裂肌局部注射生理盐水,空白组大鼠同步抓取、麻醉,观察造模前后大鼠后足机械痛阈和多裂肌组织的变化情况。3.将54只7~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9组:空白组、模型6h组、模型1d组、模型2d组、模型3d组、刮痧6h组、刮痧1d组、刮痧2d组、刮痧3d组,每组各6只大鼠。刮痧组大鼠在造模后24h予刮痧干预,其余各组大鼠同步抓取、麻醉,观察各组大鼠皮肤表面温度、后足机械痛阈、皮肤及多裂肌组织等随时间的变化情况。4.借助转录组测序技术,比较刮痧6h后和刮痧2d后,刮痧组与模型组大鼠基因表达差异,使用GO及KEGG富集分析方法筛选相关差异信号通路,并通过qPCR及WB等方法验证部分测序结果,探讨刮痧对GLUT4/糖酵解通路及AMPK/mTOR/4EBP1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结果:1.刮痧干预后,健康大鼠皮肤表面连续完整,皮肤瘀斑在第3d时基本消退,肌细胞大小及间隙基本恢复正常,大鼠在第2d时后足机械痛阈降低,其余时间无明显变化。2.大鼠多裂肌局部注射0.5%布比卡因溶液24h后,多裂肌细胞损伤明显,平均肌纤维面积减少,后足机械痛阈下降,模型对照组大鼠多裂肌细胞间隙轻度增大,无其他病理变化。3.刮痧治疗后3d内,刮痧组大鼠肌细胞及肌束结构较模型组有恢复趋势,后足机械痛阈在刮痧治疗后第2d较模型组升高,皮肤表面温度在刮痧后即刻和刮痧后6h升高。4.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刮痧6h后,刮痧组大鼠与模型组大鼠相比,差异表达基因有391个,其中上调基因322个,下调基因69个;单次刮痧2d后,差异表达基因有3个,其中上调基因2个,下调基因1个。KEGG富集通路分析结果显示:刮痧6h后,通路主要集中于糖酵解/糖原异生、淀粉和蔗糖代谢、碳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等8个信号通路;刮痧2d后,通路主要集中于酮体合成和降解、丁酸甲酯代谢、鞘糖脂生物合成这3个信号通路。5.qPCR结果:刮痧组与模型组相比,刮痧6h后,Hk2、Pfkm、Slc2a4、Bdh1表达升高,Prkaa1表达降低;刮痧1d后,Pfkm表达降低,Bdh1表达升高,Hk2、Slc2a4、Prkaa1表达无显著差异;刮痧2d后,Hk2、Slc2a4、Bdh1表达升高,Pfkm及Prkaa1表达无显著差异;刮痧3d后,Hk2、Bdh1表达降低,Pfkm、Slc2a4及Prkaa1表达无显著差异。6.WB结果:刮痧6h后,糖酵解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情况:与模型组比较,刮痧组GLUT4、HK2、PFKM、PKM、LDHA表达均升高;AMPK通路相关蛋白表达变化情况:与模型组比较,刮痧组AMPKα和p-AMPKα表达降低,p-mTOR和p-4EBP1表达升高,mTOR和4EBP1表达变化不明显。
结论:1.刮痧治疗安全性较好,其导致的机体局部组织的病理变化能在较短时间内恢复。2.刮痧治疗可有效促进多裂肌损伤修复进程。3.刮痧可能通过糖酵解/糖原异生、淀粉和蔗糖代谢、碳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4.刮痧6h后,GLUT4/糖酵解通路激活,相关限速酶的基因及蛋白表达升高;AMPK/mTOR/4EBP1信号通路受到调节,AMPKα活性降低,mTOR及4EBP1活性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