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具备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金融机构为消费者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用消费工具,零售金融服务快速增长。同时,家庭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其持有的金融资产数量不断增多,资产结构和消费方式也有所调整。在家庭财富增多和金融产品创新的共同作用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使用信用消费来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信用消费可以帮助消费者优化其长期储蓄和消费活动,提高消费者的个人幸福感。然而,金融市场的日益发展带来了日趋复杂的金融环境,监管体系也尚未完善。对于消费者而言,综合理解市场上的各类金融产品并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正确决策对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及金融素养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如何提高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普及金融教育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发展政策的担忧。鉴于此,从金融素养的角度出发研究居民信用消费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使用2012年中国城市居民消费金融调查数据研究了金融素养对居民信用消费的影响。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金融素养对信用消费需求的影响;二是金融素养对于信用消费负债的影响。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点等。第2章主要介绍了关于金融素养及其研究的相关理论,并从不同角度对已有的研究进行简单的梳理,包括信用消费相关文献、家庭负债相关文献以及与金融素养相关的其他文献。第3章阐述了金融素养的度量方法及我国城市家庭金融素养状况。第4章是关于金融素养对城市居民信用消费需求的影响的实证分析。第5章是关于金融素养对城市居民信用消费负债的影响的实证分析,分为两个部分:金融素养对城市居民是否拥有信用消费负债的影响以及金融素养对城市居民由信用消费导致的过度负债的影响。
通过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结论:
(1)主观金融素养与居民的信用消费需求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客观金融素养与居民的消费需求不具有显著相关关系;拥有住房和子女的居民会有更多方面的信用消费需求;年龄越大、收入越高、持有金融资产越多的城市居民在生活在中需求的信用消费种类越少。
(2)城市居民的主观金融素养对家庭拥有信用消费负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客观金融素养对家庭拥有信用消费负债没有显著的影响;年龄越大、收入越高、金融资产越多的居民拥有负债的可能性越低;有房产的居民、学历高的居民更有可能拥有负债。
(3)主观金融素养与过度负债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客观金融素养在对过度负债的影响上依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教育水平高、有住房、有小孩的家庭的过度负债数额比教育水平低、没有住房、没有小孩的家庭低;年龄、收入、净资产及金融资产对过度负债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
(1)由于我国城市居民的主观金融素养水平分布不均,我国商业银行应转变服务方式,根据居民的实际贷款需求进行贷款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使居民能够根据自己掌握的贷款信息选择合适的产品与服务。
(2)作为消费者自身,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根据自身的资产状况、收入水平等制定信用消费规划。其次要对自身的金融素养水平有一定的客观认识,如果自身金融素养水平较低,应该主动通过学习经济、金融知识,加强自我金融素养的培养,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家庭理财规划及消费规划。
(3)政府部门在制定促进信用消费发展的相关政策时,应首先对居民金融素养现状进行科学评估,针对金融素养不高的群体,有针对性地增加金融教育公共产品的供给。此外,还应采取较为科学的宣传教育方法和手段,增加公众获取金融知识的途径。
本文使用2012年中国城市居民消费金融调查数据研究了金融素养对居民信用消费的影响。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金融素养对信用消费需求的影响;二是金融素养对于信用消费负债的影响。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点等。第2章主要介绍了关于金融素养及其研究的相关理论,并从不同角度对已有的研究进行简单的梳理,包括信用消费相关文献、家庭负债相关文献以及与金融素养相关的其他文献。第3章阐述了金融素养的度量方法及我国城市家庭金融素养状况。第4章是关于金融素养对城市居民信用消费需求的影响的实证分析。第5章是关于金融素养对城市居民信用消费负债的影响的实证分析,分为两个部分:金融素养对城市居民是否拥有信用消费负债的影响以及金融素养对城市居民由信用消费导致的过度负债的影响。
通过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结论:
(1)主观金融素养与居民的信用消费需求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客观金融素养与居民的消费需求不具有显著相关关系;拥有住房和子女的居民会有更多方面的信用消费需求;年龄越大、收入越高、持有金融资产越多的城市居民在生活在中需求的信用消费种类越少。
(2)城市居民的主观金融素养对家庭拥有信用消费负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客观金融素养对家庭拥有信用消费负债没有显著的影响;年龄越大、收入越高、金融资产越多的居民拥有负债的可能性越低;有房产的居民、学历高的居民更有可能拥有负债。
(3)主观金融素养与过度负债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客观金融素养在对过度负债的影响上依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教育水平高、有住房、有小孩的家庭的过度负债数额比教育水平低、没有住房、没有小孩的家庭低;年龄、收入、净资产及金融资产对过度负债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
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
(1)由于我国城市居民的主观金融素养水平分布不均,我国商业银行应转变服务方式,根据居民的实际贷款需求进行贷款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使居民能够根据自己掌握的贷款信息选择合适的产品与服务。
(2)作为消费者自身,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根据自身的资产状况、收入水平等制定信用消费规划。其次要对自身的金融素养水平有一定的客观认识,如果自身金融素养水平较低,应该主动通过学习经济、金融知识,加强自我金融素养的培养,从而制定科学合理的家庭理财规划及消费规划。
(3)政府部门在制定促进信用消费发展的相关政策时,应首先对居民金融素养现状进行科学评估,针对金融素养不高的群体,有针对性地增加金融教育公共产品的供给。此外,还应采取较为科学的宣传教育方法和手段,增加公众获取金融知识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