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文解字注》是清代著名语言学家段玉裁的代表作,集中体现了段玉裁研究汉语汉字历史演变的理念与方法。本文采用总体评述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古今字”“古今语”“古今义”三个角度切入,具体阐释段注的历史演变观。
全文共四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关于段注历史演变观的研究现状。第二至四章分“古今字”“古今语”“古今义”三个方面总述段注历史演变观,并辅以个案研究,从而印证、补充段注的具体观点。
第二章首先总述段注中的“古今字”:“古今字”是指同一词书写形式古今不同;字体的演变,段注有时也称之为“古今字”;段注为说明用字古今不同使用了多种表述方式。接着,以探究表不正义之{衺}的用字历时演变为个案,具体研究、补正段注有关“古今字”的具体条目:前人的研究及大量出土文献表明,战国末期,“邪(耶)”已经被用来记录不正义之{衺},包括思想道德之不正及方位之不正;最迟至南北朝,已经有了“斜”记录不正义之{衺}的用例,“斜”绝大部分被用来记录方位之不正,“邪”则二者兼有。
第三章首先总述段注中的“古今语”:“古今语”指对同一对象,古今用语不同;段注存在既称“古今语”又称“古今字”的特殊情况。接着,以探究“赠予”概念场常用词的历时替换为个案,具体研究、补正段注有关“古今语”的具体条目:表“赠予”之“送”先秦已经出现,但用例较少;秦汉时期,用例逐渐增加,虽不及“遗”使用频繁,但与“赠”势均力敌,且形成“赠送”双音新词。魏晋南北朝时期,“遗”在汉译佛经中使用仍较多,但其独立性下降,语素化程度加深;“赠”在中土文献中使用较多,但主要指“作诗相赠”,口语性程度较低。因此,最晚至南北朝时期“送”已经占据“赠予”概念场的主导地位。
第四章首先总述段注中的“古今义”:“古今义”指同一词的意义古今不同。接着,以探究“僵”的词义变化为个案,具体研究、补正段注有关“古今义”的具体条目:“僵”本义为“偃”,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发展出“不动”“不(巧)”的新义。“不(巧)”义是由本义“偃”引申出“(使)死”义,再进一步引申得到的。“僵”由本义“偃”又引申出“躺着”状态义。“僵”之“不动”义或直接来源於此,又与同源词“强(强)”之“硬”义在人体表现为原本柔软、灵活的身体部位变僵,导致行动不便乃至一动不动,殊途同归。
全文共四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关于段注历史演变观的研究现状。第二至四章分“古今字”“古今语”“古今义”三个方面总述段注历史演变观,并辅以个案研究,从而印证、补充段注的具体观点。
第二章首先总述段注中的“古今字”:“古今字”是指同一词书写形式古今不同;字体的演变,段注有时也称之为“古今字”;段注为说明用字古今不同使用了多种表述方式。接着,以探究表不正义之{衺}的用字历时演变为个案,具体研究、补正段注有关“古今字”的具体条目:前人的研究及大量出土文献表明,战国末期,“邪(耶)”已经被用来记录不正义之{衺},包括思想道德之不正及方位之不正;最迟至南北朝,已经有了“斜”记录不正义之{衺}的用例,“斜”绝大部分被用来记录方位之不正,“邪”则二者兼有。
第三章首先总述段注中的“古今语”:“古今语”指对同一对象,古今用语不同;段注存在既称“古今语”又称“古今字”的特殊情况。接着,以探究“赠予”概念场常用词的历时替换为个案,具体研究、补正段注有关“古今语”的具体条目:表“赠予”之“送”先秦已经出现,但用例较少;秦汉时期,用例逐渐增加,虽不及“遗”使用频繁,但与“赠”势均力敌,且形成“赠送”双音新词。魏晋南北朝时期,“遗”在汉译佛经中使用仍较多,但其独立性下降,语素化程度加深;“赠”在中土文献中使用较多,但主要指“作诗相赠”,口语性程度较低。因此,最晚至南北朝时期“送”已经占据“赠予”概念场的主导地位。
第四章首先总述段注中的“古今义”:“古今义”指同一词的意义古今不同。接着,以探究“僵”的词义变化为个案,具体研究、补正段注有关“古今义”的具体条目:“僵”本义为“偃”,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发展出“不动”“不(巧)”的新义。“不(巧)”义是由本义“偃”引申出“(使)死”义,再进一步引申得到的。“僵”由本义“偃”又引申出“躺着”状态义。“僵”之“不动”义或直接来源於此,又与同源词“强(强)”之“硬”义在人体表现为原本柔软、灵活的身体部位变僵,导致行动不便乃至一动不动,殊途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