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难治性鼻窦炎患者的鼻腔鼻窦中的细菌学特征,分析其发展过程中是否存在菌群结构的变化。【方法】1.对已行全组鼻窦开放术及鼻息肉切除术的慢性全组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进行术后密切随访,定期进行症状和生活质量评估、术腔鼻内镜检查的形态学评估以及伴发疾病状况的评估,并给予相应的局部处理和对应的药物治疗。随访至少6个月以上,根据临床特点及分组条件,将35例患者纳入控制组,21例患者纳入未控制组。2.纳入未控制组的21例患者在随访中再次取术腔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3.收集纳入未控制组及控制组的患者手术当中取得的鼻分泌物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4.将同期入院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25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作为对照组,术中用无菌棉拭子在中鼻道获取鼻分泌物,送检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5.比较分析:(1)未控制组(手术当中)、控制组及对照组三组的鼻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结果。(2)纳入未控制组的患者手术当中以及随访中的两组鼻分泌物标本细菌培养结果。【结果】1.未控制组(手术中)、控制组及对照组三组的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61.9%、65.7%、56.0%,比较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控制组患者行手术时及随访中的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61.9%、85.7%,比较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未控制组(手术中)以G~-杆菌为主,而控制组和对照组以G~+球菌为主;三组中G~+球菌、G~-杆菌等各细菌种类检出率均无显著差异。3.未控制组(手术中)、控制组及对照组三组的菌株耐药比例分别为61.5%、34.8%、7.1%,P<0.05,未控制组的菌株耐药比例显著高于其它两组。4.未控制组前后两次标本的各细菌种类检出率及耐药菌株比例均无显著差异,均以G~-杆菌为主;5.85.7%(18/21)的难治性鼻窦炎患者的菌种在术后随访中发生了改变。【结论】1.细菌感染在难治性鼻窦炎中可能是一种继发的结果,细菌在其发病机制中不起关键性的作用,但与鼻窦炎症的严重程度及迁延不愈密切相关。2.难治性鼻窦炎中以G~-杆菌感染为主,但与普通慢性鼻窦炎比较,其菌群分布可能不具有特异性,需进一步研究证实。3.难治性鼻窦炎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与耐药菌株比例较高有关。4.难治性鼻窦炎在疾病进展中菌群结构有所改变,主要表现为菌种发生了改变,但不同种类细菌分布无明显差异,都以G~-杆菌为主。难治鼻窦炎的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且耐药多变,即使是同种细菌也有相应的抗菌谱,因此不能盲目使用抗菌药物,强调细菌培养结果及药敏试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