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精神障碍通常为患病率高、致残性高、疾病负担重的慢性疾病。然而,精神障碍相应的治疗却存在着巨大缺口。据研究,精神障碍的病耻感是治疗缺口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感阻碍了其获取精神卫生服务,影响了他们接受规范治疗和康复的机会。本研究从病耻感应激的角度探究影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应激水平的相关因素,以减少他们因病耻感带来的伤害,增加患者应对病耻感的资源,从而获得更全面的心理社会康复,并为降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门诊及住院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调查,采用自编一般人口学信息问卷收集人口学信息;采用病耻感应激量表(SSS)评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感应激水平,并根据患者感受到的病耻感伤害与应对资源的差值将受访患者分为高病耻感应激组(SSS高)和低病耻感应激组(SSS低);采用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调查表(ISMI)评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内在病耻感程度;采用自尊量表(SES)评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自尊水平;采用拒绝敏感倾向性量表(TERS)评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对拒绝的敏感程度;采用病人健康问卷-9(PHQ-9)评估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抑郁状况。调查时间为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结果1.本研究共入组204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其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32.36(SD=11.51)岁;男性82例(40.2%),女性122例(59.8%);平均病程为8.13(SD=8.30)年;门诊患者106例(52.0%),住院患者98例(48.0%);超过半数的受访患者为未婚(62.7%);有工作(50.5%)和无工作(49.5%)的受访患者约各占一半。2.单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女性(t=-1.990,P=0.048),未住过院(t=-2.556,P=0.011)患者SSS得分较高;未婚(MD=4.065,P=0.017)比已婚患者SSS得分高,在统计学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女性(t=-2.648,P<0.01),无工作(t=-3.466,P<0.01),未住过院(t=-3.406,P<0.01),尚未接受过非自愿住院(t=-3.054,P<0.01)患者TERS得分较高;未婚(MD=5.590,P<0.01)比已婚,抑郁障碍(MD=2.232,P<0.01)比双相情感障碍患者TERS得分高,住院次数与TERS水平呈负相关(r=-0.162,P=0.021),且均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3.受访者中高病耻感应激组(SSS高)的SSS量表平均得分为6.09±4.98分,TERS量表的平均得分为65.02±9.34分,ISMI量表得分为71.11±12.34分,SES量表的平均得分为25.86±5.49分,PHQ-9量表的平均得分为12.74±7.21分;而低病耻感应激组(SSS低)中,SSS量表的平均得分为-10.57±7.96分,TERS量表的平均得分为52.26±12.48分,ISMI量表得分为55.72±12.70分,SES量表的平均得分为20.74±4.84分,PHQ-9量表的平均得分为6.14±6.14分;两组受访患者的TERS(t=8.126,P<0.01),ISMI(t=8.135,P<0.01),SES(t=6.743,P<0.01),PHQ-9(t=6.753,P<0.01)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4.受访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SSS得分与TERS(r=0.514,P<0.01),ISMI(r=0.628,P<0.01),SES(r=0.525,P<0.01),PHQ-9(r=0.484,P<0.01)呈显著正相关;TERS得分与SSS(r=0.514,P<0.01),ISMI(r=0.593,P<0.01),SES(r=0.599,P<0.01),PHQ-9(r=0.634,P<0.01)呈显著正相关。5.附加条目的结果显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对未来的生活感到担心”(r=-0.540,P<0.01)和“对未来的生活感到失望”(r=-0.539,P<0.01)得分与SSS呈显著负相关。6.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应激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内在病耻感水平(β=0.364,t=4.565,P<0.01)和附加条目1“对未来的生活感到担心”程度(β=-0.178,t=-2.239,P=0.026)是影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病耻感应激的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拒绝敏感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抑郁情况(β=0.332,t=4.904,Pt<0.01),自尊水平(β=0.194,t=2.614,Pt<0.01)和病耻感应激程度(β=0.135,t=2.043,Pt=0.042)是影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拒绝敏感性的因素。结论病耻感是阻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求医问药、接受全程治疗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从病耻感应激的角度探究降低病耻感的新途径。结果显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病耻感应激水平与内在病耻感水平、担心未来的水平、拒绝敏感性水平、自尊水平、抑郁水平、性别、住院情况和婚姻状态有关;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拒绝敏感性水平与抑郁情况、自尊水平、内在病耻感水平、病耻感应激程度、性别、工作情况、住院情况、婚姻状态和诊断有关。在今后的抗病耻感行动中,需加强关注具有上述特点的患者,并采取相应的干预策略,降低患者在人际关系中对拒绝的敏感程度,降低病耻感的伤害,增加患者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以应对病耻感,从而降低其病耻感的水平,促进其心理社会的全面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