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美援朝小说是伴随抗美援朝战争而产生,是一种特定时代的文学产物。抗美援朝小说大规模的创作,既是为了配合战争的需要,也是广大作家对党方针政策的践行,体现了政治意识形态和知识分子的现实斗争精神。然而,在文学史上,这股巨大的文学创作潮流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翻阅和收集50、60年代的各类报刊杂志和各出版社出版的作品,可以找寻出一些被世人遗忘的抗美援朝小说作品,其中有表现人性美及对政治文化思考高质量的小说,也有一些含鲜明政治意识形态的速写短篇小说,同时还能找到大量关于抗美援朝文学创作的讨论、号召性文章。本论文结合当时文学史背景及形象学、叙述学理论知识来分析抗美援朝小说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大致分为三章,分别如下:第一章,简要分析共和国文学视野下的抗美援朝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并对大量的原始作品进行挖掘,还原小说的真实面貌。其次,联系当时文学史背景,分析文艺动员与思想改造对作家创作心态和动机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总体来看,这股巨大的创作潮流存在着明显的政治痕迹。再次,从文体的篇幅来看,抗美援朝小说可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各有不同的特点。从传播形态看,有小说和电影,主要以巴金的小说《团圆》改编成电影《英雄儿女》为例,分析电影与文本间的异同处及带来的影响力。第二章,重点分析抗美援朝小说中的人物系列,从形象学、叙述学理论来分析抗美援朝小说中的志愿军形象、朝鲜人物形象和敌军形象,阐述背后所隐喻的深层文化内涵。第三章,研究抗美援朝小说中在炮火下的另类生命个体。其中既有政治夹缝中的爱情书写,也有日常人情的常态书写,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作家对战争中人性的挖掘和人类复杂情感的投射。除此之外,还有与临危不惧的英勇形象相对立的另一类人物,即那些走进战场后畏惧死亡的个体生命。这类文本既表现出了炮火下英雄人物平凡又真实的一面,又反映了战争和社会与个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及战争的残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