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胃黏膜糜烂在临床上很常见,但患者并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目前对其发病原因及中医辨证分型也未有统一的说法和系统的研究。本研究采用统计学方法,对胃黏膜糜烂的发病因素、中医体质分型及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了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进而探讨本病的病因、胃镜像与胃小凹形态和中医证型分布与中医体质之间的关系,为胃黏膜糜烂的相关病因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及内容:1.病例收集:收集2014年11月至2015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胃镜室胃镜检查确诊为胃黏膜糜烂,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20例。现场采集患者胃镜下胃黏膜像表现(包括放大胃镜下胃小凹的形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记录数据。2.中医证候研究方法:综合目前有关胃黏膜糜烂研究的指南、成果以及结论,设计出胃黏膜糜烂的中医相关证候调查表。利用该表和王琦教授编制的《中医体质量表》,对以上120例患者进行中医相关信息收集,并对每一例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及中医体质的评定。3.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胃黏膜糜烂发病的相关因素及其中医证型的分布与胃镜像(包括放大胃镜下胃小凹的形态改变)及中医体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120例胃黏膜糜烂患者的临床调查结果显示,该病的发病率以46-55岁这个年龄段的患者最高,各年龄段的发病率与性别无明显关系。2.胃黏膜糜烂的发病与患者的情志因素、生活习惯及嗜好相关,常见因素有:急躁易怒、嗜食油腻、生冷、甜食、咖啡、浓茶,服用非甾体类药物,以及熬夜等。3.所有患者中医证型分布频数由多到少分别是:寒热错杂证、肝胃郁热证、肝郁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虚气滞证、气郁痰阻证和中虚气逆证、胆热犯胃证和瘀血阻络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证型合并后得到六个证型,分别是实热证、气郁证、气虚阳虚证、瘀血阻络证、胃阴不足证及寒热错杂证,他们的分布频数由多到少分别是:实热证、寒热错杂证、气郁证、气虚阳虚证、瘀血阻络证、胃阴不足证。寒热错杂证的患者较其他证型的患者更易出现胃黏膜萎缩和肠化;而实热证的患者则出现不典型增生的较多。4.胃黏膜糜烂内镜分级频数由多到少分别是:Ⅱ级、Ⅲ级、Ⅰ级。胃小凹分型频数由多到少分别是:A型、D型、B型、C型、E型、F型。幽门螺杆菌(Hp)阳性的患者所占比例为17.5%。不同分级胃黏膜糜烂、胃小凹的形态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在中医各个证型中的发病率上无显著性的差异(P>0.05)5.中医各体质类型按频数由多到少分布为:平和质、阳虚质、气郁质、血瘀质、气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的患者所占人数最少。在偏颇体质的患者中,阳虚质的患者出现胃黏膜萎缩、肠化及不典型增生较其他型体质的患者多。6.将收集到的中医四诊信息进行因子分析后可得到以下八个证型:(1)类肝郁气滞证,(2)类肝胃郁热证,(3)类寒热错杂证,(4)类脾胃虚寒证,(5)类胆热犯胃证,(6)类中虚气逆证,(7)类气郁痰阻证,(8)类脾胃气虚证。结论:1.胃黏膜糜烂的发病与性别无关,在46-55岁这个年龄段的患者发病率最高。胃黏膜糜烂的发病可能与患者的精神因素、生活习惯及嗜好相关。2.胃小凹分型、胃黏膜糜烂的分级、Hp感染情况在中医各个证型的患者中的发病率上无显著性的差异。3.偏颇体质的患者中阳虚质的患者最多,气郁质患者次之,且在偏颇体质的患者中,阳虚质的患者出现胃黏膜萎缩、肠化及不典型增生较其他型体质的患者多。寒热错杂证的患者较其他证型的患者更易出现胃黏膜萎缩和肠化;而实热证的患者则出现不典型增生的较多。4.胃黏膜糜烂的中医辨证可归纳为:基本病位主要在脾胃和肝胆;证候以实热证、寒热错杂证、气郁、气虚证为主,可兼夹虚寒及痰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