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的研究区位于内蒙古巴彦浩特盆地北部,构造上位于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和祁连山褶皱带交汇处。虽然这里具备富集油气的条件,但是目前对研究区构造格局及演化过程研究尚有欠缺,制约了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因此以研究区的几何学、运动学为切入点,系统分析巴彦浩特盆地北部的发育演化过程显得很有价值。论文首先从钻井、地震、区域等资料出发应用Discovery2004软件对二维地震数据进行解释,并且参照长庆研究院资料进行了四套层位标定:石炭系底(TC)、侏罗系底(TJ)、白垩系底(TK)和古近系底(TE)。接着,分析了研究区几何学特征,将研究区分为东部断阶带和西部坳陷带。又在此基础上南北向分为通古楼凸起和锡林凹陷三级构造单元。根据解释可知:通古楼凸起和锡林凹陷以古近系底为界限分为下构造层和上构造层。下构造层主要包括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其中发育闭合褶皱、平缓褶皱、正断层系统和逆断层系统。上构造层主要包括新生界地层,其中发育平缓褶皱和正断层系统,少量见有逆断层发育。其次,通过剖面解释对研究区运动学特征及演化过程的分析表明:研究区在白垩纪末期发生了一次水平挤压,在下构造层产生了一些闭合褶皱和平缓褶皱,并发育很多沿NE-SW走向的正断层和逆断层。其中下构造层中一部分断层是同沉积正断层,一边接受沉积一边正断错动,但都在白垩纪停止同沉积正断活动,有的在白垩纪末期受挤压发生反转逆冲,少数在新生代有继承性活动。上构造层在新生代经历了两次运动,古近纪或新近纪的伸展活动,新近纪末的挤压逆冲活动,并在上构造层形成平缓褶皱,通过解释可以看出,上构造层的断层很多是下构造层的断层在新近纪有一次或两次发生活动。少量断层是在新近纪才发生错动,并只切至古近系内。通过解释剖面可知,研究区南北差异交较明显,通古楼凸起比锡林凹陷活动较强,因此可知研究区从南向北活动逐渐减弱。除此,还可发现研究区内发育有多种构造样式,区域性的或盆地基底的构造样式不仅控制着盆地的沉积模式和成因机制,而且控制了沉积盆地中油气圈闭的类型及分布。本论文通过对地震剖面的详细分析解释,对研究区构造样式进行了系统分析,识别出了伸展构造样式、挤压构造样式两类种主要类型。伸展构造样式有地堑-地垒、半地堑、阶梯状断层组合和掀斜断块组合。挤压构造样式有叠瓦状逆冲断层组合和背冲构造组合。它们多在下构造层中发育。最后,通过对以上的系统分析和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可以分析出研究区的演化史。早奥陶世之前,研究区是贺兰拗拉槽,经历海侵,接受沉积和区域性活动挤压隆起,遭受剥蚀,缺失上奥陶系和泥盆系的过程后。石炭纪,研究区受南-北挤压,产生一些南北或北东-南西向张性断裂,全区大面积隆起,缺失二叠系和三叠系。侏罗纪,贺兰山褶皱隆起,使研究区内产生了一些阶梯正断层。白垩纪末期,燕山运动,全区再次受挤压,产生褶皱和逆断层,并与上覆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之后研究区一直处于稳定的沉降,也发育了一些正断层。到新近纪末,喜马拉雅运动,使研究区受轻微挤压,产生一些平缓褶皱。第四纪全区趋于稳定。盆地构造样式与油气圈闭类型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区主要形成了与挤压构造和伸展构造样式相应的圈闭类型。经过上述的分析,最后在研究区确定出了8个构造圈闭,包括4个断背斜和4个断块圈闭。这是研究区广泛发育、普遍存在的一种圈闭类型。断背斜是背斜被多条断层错断并封闭,在剖面上表现为两条对倾断层夹持,构成楔状逆冲构造,剖面上断背斜被断层切割成几个断块。断块圈闭聚集油气的关键取决于断层的封闭性,当断层为封闭时,可成为良好的油气圈闭。根据解释可知,石炭系不仅构造圈闭发育好,而且石炭系的地层保存也比较好,尤其是靖远组和羊虎沟组保存完好,这样有利于石炭系成藏。因此石炭系是主要的勘探目的层。加上侏罗系和白垩系的地层覆盖在其之上,这样石炭系圈闭就多了一份封堵条件,白垩纪末之后,研究区活动较小,区域构造运动对研究区的影响较小,断裂相对不发育,构造圈闭较少受到破坏,这对储油更加有利。研究区圈闭构造全部位于通古楼凸起的下构造层,其形成时代为白垩纪末。下石炭统臭牛沟组有机质在古近纪开始成熟,中石炭统羊虎沟组有机质在新近纪才开始成熟。这意味着本区圈闭形成明显早于有机质成熟期。因此,全部圈闭都有可能成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