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为了控制病毒的传播,中国各地政府相继采取各类防控措施,虽然通过这些措施,对防止疫情的扩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各类受新冠疫情及其防控措施影响的合同纠纷大量出现。在司法实践中,不可抗力规则和情势变更原则成了当下解决涉疫合同纠纷中适用的最多的两种制度。从立法过程来看,不可抗力规则和情势变更原则属于不同的制度,有着不同的权利基础,但二者在适用条件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人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为了控制病毒的传播,中国各地政府相继采取各类防控措施,虽然通过这些措施,对防止疫情的扩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各类受新冠疫情及其防控措施影响的合同纠纷大量出现。在司法实践中,不可抗力规则和情势变更原则成了当下解决涉疫合同纠纷中适用的最多的两种制度。从立法过程来看,不可抗力规则和情势变更原则属于不同的制度,有着不同的权利基础,但二者在适用条件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人民法院在适用二者进行裁判的过程中本来就难以抉择。再者,随着我国《民法典》的出台,取消了《合同法司法解释二》中情势变更原则适用的“非不可抗力造成”的前提条件,致使二者之间在事件构成上出现了模糊地带,从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情势变更的范畴,加大了人民法院对不可抗力事件和情势变更进行区分的难度,出现了同案不同判的情形。不可抗力规则与情势变更原则适用的前提条件分别是不可抗力事件和情势变更,不可抗力事件与情势变更并非处于同一维度,无法进行比较,前者可以作为原因,引起情势变更。合同目的可以分为直接合同目的和间接合同目的,不可抗力合同解除规则中不能实现的是直接合同目的,间接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可能引起情势变更原则的适用。学界关于情势变更原则中的显失公平标准判断有不同认识,主要有一般社会人的主观判断标准、履行利益严重失衡标准、“正负零”标准。采用不同标准,造成合同变更的结果不同。《民法典》在情势变更原则中引入了再协商制度,但该制度却难以在实践中发挥作用,主要原因是对再协商的权利义务属性规定不明确,且在被认为作为一项义务时,缺乏相应的法律效果保障该义务的履行。因此在将再协商认定为一项义务时,可以赋予其一定的程序上的法律效果。理论界对免除责任的内涵有三种不同理解,分别是免除义务、免除违约责任、免除义务或违约责任。由于我国实行严格责任原则,免除责任仅指违约责任的免除,那么在适用情势变更原则变更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后,可否适用不可抗力责任免除规则免除与变更内容相对应的违约责任。故法院在针对涉疫合同纠纷的裁判中,应当区别不同情形,并结合当事人的主张,采用不可抗力规则与情势变更原则协同处理纠纷的方法,发挥二者的各自优势,有效应对新冠疫情及其防控措施给合同履行造成的影响,维护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维护司法权威。
其他文献
近些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以及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鼓励下,很多大学生选择在毕业后直接返回家乡就业。与在外地不同,在家乡工作的大学生不仅拥有地缘优势,还能享受到来自家庭的帮助。因此,相比于在外地工作,在家乡就业的大学生具有更多的社会资本,除了个人资本,家庭资本也能为其就业提供助益。本论文以此为切入点,从社会资本理论视角入手考察返乡大学生在就业时受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当中,法律对遗弃、逃逸动物致人损害作出了规定。《民法典》第1249条规定:“遗弃、逃逸动物在遗弃、逃逸期间造成他人损害的,由动物原饲养人或者管理人承担侵权责任”。但在司法实务中,会出现原饲养人与管理人“认定难”与“难认定”问题。“认定难”是指遗弃、逃逸动物脱离人类控制后一直处于“流浪”状态,我们无法从遗弃、逃逸动物身上寻找到原饲养人或者管理人的身份信
农用地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我国人多地少,农用地匮乏,过去经济发展优先的发展模式造成大量的农用地污染,加深了土地供需矛盾。国家出台《“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进行具体规划。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全面打赢乡村振兴,农用地保护都是绕不过去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建设生态文明、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应有之义。于2018年8月31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土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出现,推动了我国刑事诉讼改革进程。被追诉人认罪认罚反悔权作为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被追诉人合法权益以及节约司法资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立法上留有空白,导致至今仍没有具体法律条文对被追诉人认罪认罚反悔权进行明确和规范。为维护案件公平正义,减轻司法工作压力与负担,推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研究被追诉人反悔权问题变得迫在眉睫。研究被追
代理人和相对人恶意串通行为首次规定在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第66条第3款,(1)但是该款规定起初只有“串通”,并未提及“恶意”。随后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以下简称《民法总则》)第164条第2款对其进行了修改,(2)加入“恶意”二字,并将第三人改为相对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第164条第2款沿用原《民法总则》的规定,(3)并无任何变化。
2018年我国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正式确立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如今借助于立法的规定和公安司法机关的重视,其已广泛适用于我国的刑事诉讼之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意义在司法实践中也逐步显现。然而,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在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被追诉人认罪认罚自愿性的保障、被追诉人的有效法律援助不充分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改善。其中未构建系统化的被追诉人撤回认罪认罚机制,
自2018年《刑事诉讼法》修正以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一直都是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它也是我国刑事司法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成果,在认罪认罚案件中,为了真正能够实现“简程序不减权利”这一目的,值班律师制度随之产生发展,值班律师制度作为伴随着认罪认罚这一背景之下的一项司法改革配套措施,在推进司法公正、保障被追诉人合法权益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在相继出台的法律法规之中,明确规定关于值班律师身份定位及其主要工作职责
随着我国监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监察留置措施代替了以往纪委的“双规”措施,并通过《监察法》加以明确,意义重大。作为一种法定的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监察留置措施在为监察委员会开展职务犯罪调查工作提供保障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争议和问题。实践中存在着诸如被监察留置人员权利如何保障、监察留置措施如何进行合法性审查等棘手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准确界定监察留置的法律属性,不断提高监察留置措施的法治化、科学化水平,
人脸识别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从而也引起了人们对人脸信息权益保护问题的重视。目前,我国法律中还没有人脸信息的明确定义,但根据国内外相关法律条文中个人信息的概念,可以推论出人脸信息的概念:人脸信息是反映反映人的面部生理特征,能够识别特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人脸信息虽然属于个人信息,但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公开性、易受侵犯性、唯一性以及强烈的人格属性,使个人的人脸信息权益更容易被商业主体侵犯。商
在土地犯罪的概念上应当采用广义说,即在土地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管理活动中,违反相关法律规定,侵犯土地关系,危害土地生态环境,依法应当受到刑法处罚的行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到1979年《刑法》颁布前,没有土地犯罪的规定。1979年《刑法》没有规定土地犯罪,但在其施行期间通过的一些单行刑法与附属刑法中规定了土地犯罪。在1997年《刑法》规定了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罪,非法占用耕地罪,非法批准征用、占用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