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与分析两种手术方式(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与内固定手术)治疗高龄、合并内科疾病多、粉碎较复杂及骨质疏松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与早期并发症,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合并内科疾病较多、粉碎较复杂及骨质疏松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可行性及实用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及兰州石化总医院行手术治疗的高龄转子间骨折共8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44例。年龄70—93岁,平均83.6岁。根据手术方式将其分为:A组,即人工髋关节置换组(N=40),加长柄的双极双动人工股骨头置换32例,其中生物型26例,骨水泥型6例;全髋关节置换8例,均为生物型;B组即内固定组(N=40),其中Gamma钉、DHS、PFNA以及LCP钢板均10例。详细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下地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早期并发症的情况及髋关节的功能恢复程度。将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伴发疾病、骨折分型、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是否骨质疏松作为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对上述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两组术中术后相关情况的比较:通过比较两组年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及住院天数,发现在术后下地时间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人工髋关节置换组术后下地时间早,优于内固定组。(2)两组术后临床疗效(髋关节术后Harris评分)的比较:术后的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关节置换组术后髋关节的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内固定组。(3)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比较:通过统计学分析两组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说明关节置换组术后早期的并发症明显少于内固定组。将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伴发疾病、骨折分型、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是否骨质疏松作为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其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上述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显示:年龄、术前合并症、手术方式、骨折的粉碎程度、是否骨质疏松为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0.527、12.923、0.005、9.111、8.233。这说明患者的年龄越大、术前伴发疾病越多、骨折越粉碎、骨质疏松越重,那么患者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越大。而在手术方式中,OR值为0.005,说明髋关节置换术是减少其术后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因素。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合并内科疾病多、粉碎较复杂及骨质疏松的股骨转子间骨折,具有术后下地时间早、髋关节恢复好及早期并发症发生少等优点,不失为是一种良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