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9年中国证监会颁布《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2003年修订稿)》要求上市公司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以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会计盈余指标引起了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足够重视。随之,2001年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4年修订),具体界定了非经常损益的概念,以列举的方式,说明了产生非经常性损益的项目。本文就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的每股收益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指标与股价的相关关系来检验两个指标信息含量上的差异,特别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指标是否比每股收益指标具有更有助于决策的信息增量。由于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学术界对这方面还没有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以2003年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对每股收益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指标的信息含量进行实证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首先,阐述了中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在年报中披露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指标的重要意义,引出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明确界定了每股收益和非经常性损益的定义。其次,详细阐述了会计盈余信息与股价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信息观、计价模型观和计量观,基于理论基础提出了本文研究假设。第三,对国内外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研究进行简要回顾,并界定了信息含量的含义,阐述了研究会计盈余信息含量的意义,回顾了有关会计盈余研究的国内外相关文献,就相关观点进行分类和比较,并进行总结和评价。第四,介绍了样本选取、数据来源和数理工具,以及模型的构建,然后对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第五,得出实证结论,提出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每股收益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指标具有与股价相关的信息含量,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每股收益指标比每股收益指标具有更多与决策有关的信息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