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现实世界的色彩是无限多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色彩词是人们基于生活中的价值观对色彩世界的切割形式.不同民族间语言文化环境迥异,切割方式自然会有所差别,反映到色彩词上便会产生相应的差异.该文立足于现代语,从语种、构成、来源三个角度探讨了中日色彩词的异同.该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从论述选取色彩词进行对比分析的必要性出发,阐明研究的动机、目的以及进行此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中日语言学界在色彩词领域的研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实世界的色彩是无限多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色彩词是人们基于生活中的价值观对色彩世界的切割形式.不同民族间语言文化环境迥异,切割方式自然会有所差别,反映到色彩词上便会产生相应的差异.该文立足于现代语,从语种、构成、来源三个角度探讨了中日色彩词的异同.该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从论述选取色彩词进行对比分析的必要性出发,阐明研究的动机、目的以及进行此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介绍中日语言学界在色彩词领域的研究成果,指出其不足之处.进而限定色彩词的范围,选定研究对象,确立该文的写作角度和研究方法.第三部分从语种、构成、来源三个角度对被列为研究对象的色彩词进行具体地对比分析.在构成角度的分析中,通过对中日色彩词进行数量统计和比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从词汇总量看,汉语色彩词丰富多彩,日语色彩词略显贫乏.②中日色彩词中本来语的比例都在半数以上,但汉语中本来语占有绝对优势.③日语色彩词的特点是:汉语所占比例较小,外来语显示出很强的活力.④汉语色彩词的借词中,有些来自日语,即汉语的逆输入现象不可忽视.在构成角度的分析中,按照单纯词、复合词、派生词和叠词等类别进行数量统计和比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日语色彩词中单纯词的比例高于汉语.②中日色彩词中复合词的数量最多.③汉语色彩词中没有加接头词构成的派生词;日语色彩词中的接尾词无论是数量还是种类都比汉语多;日语色彩词是的接头词没有改变词性的功能,接尾词具有改变词性的功能;通过增添附加成分构成的色彩词是双语中独有的.④叠词在构形和词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来源角度的分析中,按照植物、动物、宝石、金属·矿物、食物、用品、人·人体、自然现象八个类别对中日实物色彩词进行数量统计和比例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日语实物色彩词中来源于植物和动物的比例高于汉语,其他各项都是汉语的比例高于日语.各项中都存在细微差别.②日语实物色彩词中来源于植物、动物的数量占绝对多数,汉语实物色彩词中来源于金属矿物的色彩词非常丰富.第四部分是总结和今后的课题.该文主要把色彩词限定在纯粹表示色彩的词语,并未涉及含有色彩词的成语、惯用句、谚语等.
其他文献
会审制度发源已久,于清代达到巅峰。它是指中国古代多人共同审理重大疑难案件的组织形式。在清代,会审制度可分为审判形式的会审和审录形式的会审。刑部作为清代会审制度中“部权特重”的机构,在两种形式下的会审中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并且作为最高级别的专门审判机构,被称为“天下刑名总汇之地”,故有“部权特重”之说法。提及会审制度,传统观点认为其具有“行政兼理司法”的特点,甚至是君王“粉饰酷政”的手段。本文通过对《
“化外人”是中华传统法制所独创的概念,“化外人”规定亦是中华传统法制绵衍流长的重要立法创造,自唐至清末一千两百余年时间中,“化外人”立法规定在浩繁的中国法制史中虽如沧海一粟,却留下了难以湮没的印迹,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社会经济、政治在法律上的反映,亦是“大一统”和“夷夏之辨”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法律表现。“化外人”的概念,自古至今众说纷纭,或言为外国人,或言少数民族,《唐律疏议》注解“蕃夷之国,别立
最高人民法院提供的裁判规则是司法裁判的重要基础。最高人民法院习惯于通过制定和发布司法解释、制定和发布司法解释性文件、遴选和发布指导性案例以及亲自审理个案的方式向司法提供裁判规则。既有的规则供给模式在逻辑上和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瑕疵或问题,影响或制约了裁判规则供给模式制度价值的发挥,由此招致学界不少批评。学界一般认为应当通过强化指导性案例和个案裁判的作用,淡化或抹除司法解释文件和司法解释性文件的作用的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及其资源的价值与潜在价值已逐渐为人类所发掘和利用。作为一种新型海洋资源,国家管辖范围以外区域(areas beyond national jurisdiction,以下简称ABNJ)海洋遗传资源已成为海洋活动的对象,催生了建立专门国际海洋法律制度以分配权益、设置义务、构建秩序的现实需要。截至2020年,将ABNJ海洋遗传资源包括惠益分享问题作为核心议题之一的“国家管辖范围
论文以陈澧的《切韵考》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为四章。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分为三节:第一节简要介绍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包括陈澧的生平以及《切韵考》的版本情况;第二节为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研究《切韵考》的现状和成果;第三节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介绍《切韵考》的成书背景。分两节:从时代背景和陈澧的自身情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节介绍陈澧以前的清代学者研究中古音的成果;第二节分析陈澧的成长
随着现代文明的产生,书写现代都市成为现代作家一种重要的文学创作传统,但是,也有作家打破了将都市与乡村对立起来进行书写的固定模式,进行小城镇书写,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城镇书写。施蛰存是小城镇书写中的重要代表,他出生并成长于江南小城镇,有着明显的城乡二元文化性格特征,其一生与杭州、苏州、松江等小城镇有着密切的关系,江南小城镇既是施蛰存文学创作的“后花园”,也是他文化情感的寄托和归宿。所以本文拟从施蛰
《伊甸之东》于1952年出版,是美国现代作家约翰·斯坦贝克创作后期的一部重要长篇家世小说,描写了在美国南北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长达半个世纪的大背景下,特拉斯克和汉密尔顿两个家族三代人的命运沉浮。该作品象征主义手法和现实主义手法交替应用,形象展现了渺小的人类与宏大历史现实的对比,力图体现人类善良与邪恶的斗争,传递着约翰·斯坦贝克的善恶观和人的自我选择意识。斯坦贝克在《伊甸之东》中对宏大叙事进行了
本论文主要研究中国文学作品在印度尼西亚的传播与接受情况,以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和印尼著作《哈奴曼》为例,通过对这两部文学作品的比较,笔者详细分析了其相似性与差异性及印尼人(主要是望加锡人)对《西游记》的理解程度。 通过图书馆查阅方法和实地调查研究等方法,笔者最终得出以下结论:《西游记》通过戏剧、漫画、小说和电视连续剧等多种传播途径进入印度尼西亚后,印尼人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读者的喜好对其内
“80后”文学是新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文学现象之一。“80后”作家们通过社交自媒体、新闻出版、与读者的亲密关系,解构了传统文学机制。他们或以创办新锐文学期刊,或以通过各种新媒体打造专属平台的方式,拉近自我与读者的距离。笛安与其他“80后”作家一样,伴随着自身作品在市场所获得的惊人成绩,她在文坛与读者间引起强烈的反响与讨论,以叱咤之姿成为文学的中心话题者之一。与此同时,她又是“80后”作家中的异类,严肃
1948年至1949年期间,一部分大陆女性作家,由于政治原因不得不迁居台湾。远离家乡及对旧土的留恋使得她们以散文、日记与回忆录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回忆性书写,记录在大陆的美好时光,深情诉说自我与故土的不了情怀,同时其中也蕴含着对中华文化的深切认同。本文试以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苏雪林的《浮生九四》《苏雪林日记选》、齐邦媛的《巨流河》为研究对象,从体裁的多样化和共同的叙事策略等方面分析作品;结合女作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