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压电生物材料的本征电信号调控血管生成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jin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生成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上生物材料调控血管生成策略集中于力学性能仿生以及生化物质装载和释放等,相关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生物电信号作为有机体中广泛存在的物理线索,对于细胞、组织和器官之间的通讯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也有研究表明外源电刺激能有效的调控血管生成。然而,目前生物材料电学特性对于血管生成的影响规律及作用机制尚不清晰。压电材料作为无毒且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材料,经极化处理后可诱导电畴取向的规则排布,从而在其表面形成静电势;此外,压电材料在外力的作用下还可以表现出独特的机电响应,产生动态电场。鉴于此,本文旨在以压电生物材料作为无线电刺激研究模型,探究本征电信号及其空间分布对血管生成的影响规律,揭示本征电信号调控内皮细胞增殖、黏附、迁移及体内外成血管的分子机制,满足组织修复和肿瘤治疗的需求,为临床开发非侵入性无线电刺激策略提供思路和技术途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受外源电刺激干预血管生成的启发,提出生物材料表面静电势调控血管生成的设想。利用压电单晶电学性质稳定和结构成分均一的特点,选取铌酸锂压电单晶为基底构建了均质的不同强度的表面静电势模型。结果表明,极化处理后铌酸锂压电单晶的物相组成、结构成分和表面粗糙度无明显变化,但相对于极化前表面静电势有大约3倍的提升。体外细胞实验表明,高表面静电势不仅有利于内皮细胞的增殖、黏附和铺展,还能促进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进一步揭示了表面静电势调控内皮细胞行为的潜在机制,即细胞内钙离子([Ca2+]i)水平的上调激活了肌动蛋白和黏着斑蛋白的形成,进而促进了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该研究为基于生物材料本征电信号调控血管生成的策略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撑。(2)受生命体电学微环境异质性的启发,从仿生的角度提出构建可控微区静电场调控血管生成的设想。利用压电陶瓷物相决定压电性的原理,选取铌酸钾钠压电陶瓷为基底构建了异质的具不同强度和周期的微区静电场模型。结果表明,激光辐照增加了铌酸钾钠压电陶瓷中四方相的比例,降低了选区压电性;而极化处理进一步增大了不同区域间的表面电势差,最终形成了微区静电场。体外细胞实验表明,微区静电场可诱导内皮细胞的定向排列和伸长,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的表达,有效地促进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体内鸡胚尿囊膜模型也证实,微区静电场有利于体内血管网络的构建。此外,本研究还初步揭示了微区静电场调控内皮形态和血管生成的机理。一方面,微区静电场能通过Piezo1通道和磷酯酶C途径上调[Ca2+]i水平,进而激活下游e NOS/一氧化氮(NO)通路促进内皮细胞迁移形成血管;另一方面,微区静电场能通过调节[Ca2+]i的梯度分布来介导细胞的重排和伸长,为靶向募集提供可能。该研究为仿生电学特性生物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揭示了[Ca2+]i在响应电信号指导血管生成中的关键作用。(3)基于血管生成对于材料静态电信号的响应性,进一步提出构建动态电场扰乱肿瘤电学微环境以诱导病理血管系统恢复正常的设想。利用压电纳米颗粒空间分辨率高和易被细胞摄取的特点,开发了具机电响应特性的钛酸钡压电纳米颗粒,通过低强度脉冲超声(LIPUS)驱动构建了纳米级界面的不同强度的动态电场模型。结果表明,极化处理后钛酸钡压电纳米颗粒的机电转换性能增强,可在LIPUS驱动下产生高的脉冲开路电压,形成纳米级界面的动态电场。体外细胞实验表明,动态电场能够破坏[Ca2+]i梯度,从而下调血管生成相关的e NOS/NO通路,进而抑制内皮细胞的迁移和血管生成。体内荷瘤小鼠模型表明,动态电场通过优化血管结构和功能使肿瘤血管正常化。最终,动态电场增强了与化疗药物阿霉素(DOX)联合治疗的抗肿瘤疗效,效果约为单一DOX治疗的1.8倍。该研究可以调节内皮细胞的生物电稳态,达到诱导肿瘤血管正常化的目的,在恶性肿瘤的临床辅助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微电子器件是无线传感网络中的重要节点,承担着信息检测、数据收集和反馈等重要工作,为这些微电子器件长期稳定供能显得尤为重要。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环境振动俘能成为自供能微电子器件的可选方式之一,其中压电能量采集器因结构简单、易集成等优点备受关注。传统压电能量采集器普遍存在诸如俘能效率低和俘能带宽窄等问题,不利于俘获环境中的振动能量。在这种背景下,为提高俘能效率和俘能带宽,本文基于等几何分析系统性研究了
学位
报纸
分子电子学不仅可以满足传统硅基电子器件小型化的日益增长的技术要求,而且为在分子水平上探索材料的本征特性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平台,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一般来说,分子尺度电子学是一种基于单个或几个分子固有特性来构建功能电路的策略。与硅基电子器件相比,纳米级的分子尺寸可极大提高容量和处理速度,提供了超越传统硅基电路集成极限的能力。其次,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可以通过灵活的化学合成来实现,这进一步丰富了器件的功
学位
游动的细菌与周围环境、以及它们自身之间存在着各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其中的典型相互作用包括:细菌与邻近表面或细菌之间的流体力学作用、细菌个体之间的空间排斥作用、基于生物调控的群体感应效应等。实时追踪细菌个体的三维动态行为可以帮助我们全面、深入了解这些相互作用,这对于了解传疾病传染、植物病虫害、海洋污损等的机制具有极为重要意义。数字全息显微镜(DHM)具有视野深度大、定位精度高、无需荧光标记等优点,十分
学位
海洋生物污损是指各种海洋生物在水下表面附着繁殖而形成的生物垢,它严重影响海洋装备和设施的服役。目前多数大规模使用的防污涂料静态防污能力差,并且其不可降解的主链会造成海洋微塑料污染。在本论文中,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使用多种功能单体和不同的合成方法制备了可降解超支化聚己内酯弹性体、支化点降解型超支化聚合物、主链降解型超支化聚合物、以及具有可再生“杀-抗”功能的超支化聚合物等防污材料,并研究了其降解性能、
学位
有机太阳电池由于具有众多独特的优势,如柔性、质轻、高光学透明性、可溶液加工等特点,受到了科研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得益于器件结构的改进和新材料的设计合成,有机太阳电池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从最早效率不到1%的双层D/A平面异质结太阳电池,到目前效率超过19%的单结本体异质结(BHJ)太阳电池,有机太阳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PCE)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然而,BHJ共混活性层有一些不可克服的缺点,如器件优化繁
学位
荷电有机分子,在自然生命系统中普遍存在且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如,DNA、RNA、蛋白质和多糖等。带相反电荷的物种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吸引,可以实现多级的组装体系及特定的生物学功能;而且分子的电荷赋予其不同于中性分子的极性和迁移性,实现对动态作用、水溶性和导电性的灵活调节。因此,探索和开发新型荷电有机材料体系对于功能仿生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01年,唐本忠团队报道了一种特殊的发光物质,它在溶液中
学位
海洋生物污损对海洋工业和海事活动具有深刻影响。使用依赖于防污剂释放的杀生型防污涂料是有效的污损防治方法,但会对海洋生态产生不利影响。基于有机硅的污损脱附型涂层(FRCs)因具有低表面能、低弹性模量和表面光滑等特性,使污损生物在其表面不易粘附或附着不牢,仅通过物理作用即可达到防污目的,其环境友好性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以往有机硅FRCs对基底的粘附强度弱、力学性能差以及缺乏污损阻抗能力,这限制了其广
学位
传统的化石能源储量有限且对环境污染严重,开发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势在必行。太阳能来源更加丰富且分布广泛,被认为有希望替代化石燃料成为未来社会的能源支柱。有机太阳能电池作为第三代光伏电池,具有质轻、柔性、半透明等优点,与目前硅基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形成良好互补。然而目前距离其商业化生产还很遥远,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还需进一步提高器件效率和环境稳定性。n型金属氧化物作为一种廉价的阴极界面,受制于溶液加工方法,
学位
噪音污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世界性问题,特别是中低频噪音,具有影响范围广、实际危害大且难以被吸声材料控制的特点。目前,采用多孔材料吸声仍是治理噪音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多孔陶瓷材料具有耐候性好、耐火度高、安全无毒且使用寿命长等诸多优点,在治理噪音污染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然而,其吸声性能较其他材质的多孔吸声材料相对较低(特别是在中低频范围),并未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如何利用陶瓷本身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