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协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了繁荣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能够基本上反映中国当代长篇小说的水平,是目前中国长篇小说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本文以中国“80年代文学”语境中茅盾文学奖前三届获奖的十六部作品为研究对象,运用文本细读法、知识社会学方法、谱系学研究方法,遵循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性原则,介入探索文学人民性当下重建问题。本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将“茅奖”前三届获奖作品放置“80年代文学”大背景中,“茅奖”前三届获奖作品以长篇小说的文学形式折射出“80年代文学”的理想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以及“文学是人学”的价值立场。第二部分从文学“人民性”渊源及其嬗变切入,集中考察“茅奖”前三届作品中文学中人民立场、人文情怀、生活本位和时代精神的人民性内质特征。第三部分对“茅奖”前三届获奖作品的文学“人民性”构造性力量进行分析,认为其文学人民性形成的因素不仅在于文学自身运动,还在于文学独立发展之外与外部环境的互相作用,这主要在政治规约与社会局势的变动、经济运作方式的改变、民族文化宗教上的影响和作家个人生活体验这四个方面体现出来。第四部分围绕人民性的当下重建逐步展开。在现代语境中,“人民性”是文学实际存在的一种社会属性,叙述的是文学和人民的关系。而人民性的缺失,是造成当下文学陷入危机的重要原因,所以要挽救文学危机,重建文学的“人民性”就显得十足的重要。因此,当下人民性的重建应当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关注作家立场和坚守人民为文艺评判价值主体,从而建立当代文学批评的人民性价值观。最后,以“茅奖”前三届获奖作品的精神特质为考察点,关注当下文学生成及其发展。余论部分立足现实,概述出当下文学理想主义精神的缺失、现实性的缺少与巨大丰富的叙事对象的缺席等文学基本生态,并结合前四个部分中有关“茅奖”前三届作品中“人民性”特征的概括,对当下文学生态的健康发展提出了相对合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