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是一个语言意识形态上的单语制国家,但事实上,法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法国的官方语言—法语并非自古就享有这个地位,直至1992年,《宪法》中才加入“共和国的语言是法语”这一条款。自1539年法王弗朗索瓦一世颁布《维莱科特雷法令》规定法语代替拉丁语成为行政语言,法国形成了中央政权干预语言政策的传统,经过数百年宏观层面的语言规划,法语最终成为法兰西民族的通用语。在外,庞大的殖民帝国和灿烂的法兰西文明让法语声名远播,成为显赫一时的国际文化交流语言。然后两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国力衰退,殖民帝国瓦解,美国强势崛起,使得法国从“一流”国家沦为“二流”国家。自1973年英国加入欧共体及90年代起欧盟数次扩张,和法语同为欧盟官方语言和工作语言的英语地位不断上升,逐渐取代法语成为欧盟通用语言,法语地位则江河日下。在国际组织内,法语的颓势也无可挽回,英语成为当之无愧的国际通用语。面对这一局势,骄傲、善战、具有大国情怀的法兰西民族拉响警报,严阵以待。为了抵御英语及英语文化霸权,反对单一语言导致的单一思想,法国积极应对,化身语言多样性和欧洲认同的保卫者,以语言为突破点,践行“软实力外交”和“文化外交”,打造法语“文化语言”的名片,以期抗衡英语及英语文化独尊的格局。其语言战略在不同层面体现为不同的语言主张和语言政策。在法国内部加强外语教学,提供丰富多样的语言选择;在欧盟层面倡导必修两门外语的多语制战略,坚持多语平等原则,促进法语在欧盟机构内的学习和使用;在国际层面,坚称“文化例外论”,推动国际组织尊重和保护语言多样性、实施多语制。然而透过法国庞大的语言推广网络可发现,法国对外“语言多样性”和“多语制”语言主张与对内的单语制意识形态形成悖论,并呈现出种种矛盾,表现为对内、对外主张的矛盾、目的与战略的矛盾等,总体缺乏统一性。鉴于国内目前尚无对法国语言政策的系统研究,本文呈现法国国内、欧盟、法语共同体与非洲及国际层面制定的语言战略和实施的语言政策,以其为面,以各层面战略与政策的矛盾为线,最终得出结论—法国的语言政策虽然在战略和具体的战术上存在冲突和矛盾,但从目的论的角度,法国单语制语言意识形态与语言多样性主张间的悖论恰恰说明了法国语言政策的一贯性和统一性—坚决维护法语和法国的利益,以多样性为名行推广法语之实。本文主要采取历史文献分析法,呈现、阐释、分析法国政府及官方机构发布的法律法规、行政文件、报告声明、统计数据等,结合官方人员的采访、言论、观点等,并以比较研究的视角,对比法国和欧盟对待少数民族语言的态度。另外,采取历时分析法,勾画法国对外语和地方语言态度与政策的演变。在理论方面,本文借助语言政策与语言规划学科的概念和分析框架,梳理、分析法国在各层面实施的语言战略和语言政策。并结合现代民族主义的理论,旨在揭示法国矛盾的语言政策背后的动因,即公民民族主义驱使下的雅各宾派意识形态—“统一、不可分割的法国”及“一国、一族、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