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巨细胞瘤(GCT)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良性肿瘤,但具有潜在侵袭性和恶变能力。骨巨细胞瘤约占骨原发性肿瘤的3%-6%,占良性骨肿瘤的17%左右。GCT的发病年龄多在20到40岁之间,女性更为常见,我国GCT发病率较西方国家更高。据统计,GCT患者80%左右病变进展为良性,25%-50%治疗后会复发,少数患者会发生肺转移,极少数患者在复发或进行放疗后会发生恶性病变。目前临床上常使用Jaffe、Campanacci和Enennecking外科分期方法。GCT的病理学分级与影像学分型都不能对该肿瘤的临床行为进行一个精确的预测,因此我们需要找到其他影响GCT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相关因素。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xtracellula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inducer,EMMPRIN),又称CD147,被发现于多个物种,是一种广泛表达于细胞表面的跨膜糖蛋白,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近来研究显示CD147在体内分布广泛,在皮肤癌、肝癌、黑色素瘤及子宫内膜癌等组织中有表达,且与人体多种生理过程有关,包括精子发生、胚胎发育、炎症反应、病毒感染等,在肿瘤的浸润、侵袭及转移过程中也有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metalloproteinases,MMPs)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存在于多种人类肿瘤组织中,并且在肿瘤侵袭转移和肿瘤新血管生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MMPs能降解肿瘤细胞周围的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增强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能力,此外还可以降解毛细血管内皮层下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使内皮细胞向外迁移并增殖,最终形成新的血管和基底膜。VEGF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并且可以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促进纤维蛋白沉积和血浆蛋白外渗,并诱导内皮细胞合成大量蛋白水解酶,这一系列过程有利于内皮细胞的迁移和新生血管的生成。PCNA能有效反映细胞增殖功能,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肿瘤增殖活性的研究,是评价细胞增值状态、评估肿瘤恶性潜能的一个重要指标。本实验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骨巨细胞瘤中CD147、MMP-2、MMP-9、VEGF、PCNA、CD34的表达情况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在GCT中表达的相关性。目的:研究CD147、PCNA、VEGF、MMPs等分子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的表达,探讨CD147与PCNA、VEGF、MMPs之间的相互关系及与临床病理和预后的关系,为判断GCT的生物学行为和评估GCT的预后提供新的参考指标,为治疗骨巨细胞瘤提供一条新的途径。方法:1999~2007年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GCT手术病例68例,经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4μm连续切片,常规苏木素-伊红(HE)染色。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CD147、PCNA、VEGF、MMP等分子在GCT患者中的表达,分析这些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其与肿瘤临床病理资料、Jaffe分级和复发的关系。结果:CD147、MMP-2、MMP-9、VEGF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等因素无关;CD147、MMP-2阳性表达在Jaffe各级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CD147、MMP-2、MMP-9在预后各分组间表达有显著性差异(P<0.05);CD147与MMP-9、VEGF、MVD、PCNA表达呈正相关(r=0.271,P=0.025;r=0.411,P=0.000;r=0.872,P=0.000;r=0.394,P=0.001)。结论:CD147与GCT的恶变、复发有关,并且和MMP-9、VEGF、MVD、PCNA的表达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GCT恶性程度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并可作为化学治疗的新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