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4年开始实行结售汇制度以来,短短的不到二十年间,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从1994年末的516亿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将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及其变动已经成为我国国内金融政策和对外金融政策的连接点,也是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货币当局为了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不得不考虑外汇储备对经济金融运行和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影响。本文首先梳理了外汇储备通过外汇占款影响货币供给从而最终影响物价水平的传导机理,接着回顾了实行结售汇制度以来,我国外汇储备、外汇占款、货币供给数量以及物价水平的变化情况和特点。通过回顾发现:在实行结售汇制度以来,外汇储备变动状况同我国的货币供给数量以及物价水平波动间存在一致性。另外外汇储备的高额增长直接带来了外汇占款的快速增长,计算比例发现,外汇占款已经取代国内信贷成为我国货币发行的主要渠道。根据外汇储备的增长状况,笔者把实行结售汇制度至今分为四个时期,1994-1997年的高速但不稳定增长时期、1998到2001年第二季度的低速增长时期、2001年下半年到2008年上半年的高速稳定增长时期以及2008年第三季度到2009年上半年的增速急剧滑落时期。划分时期后,笔者分别对各个时期内外汇储备对货币供给数量以及物价波动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在1994-1997年以及2001年-2008年两个外汇储备高速增长期间,外汇储备是造成期间流动性过剩最后造成物价高企的原因;而在1998年-2000年和2008年下半年这两个外汇储备低速增长甚至部分时间余额绝对值出现下降时期,尽管中央银行通过增加国内信贷用以弥补外汇占款渠道发放货币数量不足,但货币数量供给数量仍然增长相对不足,物价水平也随之陷入了低迷。实证结果说明自我国实行结售汇制度以来,我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增长,中央银行对于货币供给的控制更加困难;尽管央行使用了大量的冲销手段,效果并不显著,外汇储备仍然对我国的物价水平造成影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文章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对策建议:改革结售汇制度,扩大人民币汇率弹性区间;扩张基础货币供应渠道,多样化央行冲销手段;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国际收支适度平衡;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内部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