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神经性耳聋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长久以来,研究者不断的探求其发病机理、治疗方法。在诸多病因中,主要的病变部位在耳蜗毛细胞和初级传入的螺旋神经元(SGN)。由于哺乳动物耳蜗毛细胞和SGN损伤后难以再生,那么,如何修复损伤的SGN,如何提高SGN在损伤后微环境里的存活率,如何增强SGN在复杂的疾病状态下自我修复功能,是耳聋机制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本研究致力于研究SGN损伤后给予干细胞、H2治疗,以及通过研究SGN发育、分化、成熟过程中microRNA表达,探讨基因调控水平下SGN可能的修复机制。本研究中,成功的采用毒毛旋花子甙制造了神经性耳聋的动物模型。通过药物的不同浓度,动物的ABR听力阈值有不同程度的改变,两者呈正相关。但是,DPOAE则没有明显改变。试验中继以免疫组织化学、透射电镜、扫描电镜、体外细胞培养等方法,观察毒毛旋花子甙对SGN的损伤。为下一步研究神经性耳聋的后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将动物的听力部分损伤后,我们予以以下两种治疗手段:一,干细胞的移植。我们将已鉴定的E14C57BL/6-GFP鼠的嗅球干细胞用于干细胞移植。采用两种途径:⑴内听道的听神经根移植干细胞术。⑵听力损伤侧颈内动脉干细胞移植术。移植干细胞后,给予一定的外界声刺激,观察其迁移、存活、分化现象。本实验观察:经由此两种路径移植后,在损伤的螺旋神经节附近出现零星的干细胞团。二,H2的保护作用。将听力部分损伤的动物,手术后定时放入H2治疗箱内治疗,之后通过ABR检测,听力阈值有统计学意义上的下降。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治疗后SGN状态较治疗前,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作为一种医疗气体,H2近年来广泛用于许多领域的研究和多种疾病的治疗。但是,其对神经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机制,目前仍然在探索。本实验中,虽然在损伤SGN处有移植入的干细胞团出现,但是没有预期的良好效果,考虑是否因为其他的一些因素的影响,如:SGN自身的遗传发育特性。我们通过研究SGN发育中microRNA表达的变化,将得到对其影响明确的目的microRNA。在干细胞模拟发育的过程中,观察基因调控水平下,干细胞是否向SGN“倾向性”迁移、增殖、分化。本实验我们将E14、P1、P5以及成年鼠的SGN,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得到随发育过程上调表达的17个,下调表达的miRNA 19个。这一结果提示我们,这些差异表达microRNA很可能参与了大鼠耳蜗SGN的发育过程。其后,我们对芯片筛选得到的部分microRNA进行q-PCR分析,最终确定了3种与microRNA芯片差异表达趋势相符的miRNA,即miR-21,miR-135a*和miR-205。后续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验证这3种microRNA在SGN发育、分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