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为伞形聚钟虫无性生殖期间生活史和宋氏伪累枝虫的实验生态学观察两部分。伞形聚钟虫(Campanella umbellaria Linnaeus,1758)与宋氏伪累枝虫(Pseudepistylis songi Peng,2006)都隶属于原生动物门缘毛目,两者分别为聚钟虫属和伪累枝虫属的代表动物。 第一部分初步研究了杭州西湖曲院风荷内一池塘中伞形聚钟虫无性生殖期间的生活史。利用活体观察,蛋白银染色等方法,结合相应的理化参数和水质分析结果,对伞形聚钟虫种群的季节变化规律、整个生活周期中的营养繁殖、扩大种群方式以及形成包囊的条件进行了初步的报道。结果表明:(1)伞形聚钟虫多生活在静水或水流较慢的小溪、池塘及相应的水域中,弱酸性、有机质相对丰富的环境更适合其生长;(2)伞形聚钟虫的个体大小及丰度在不同季节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与水温、pH、DO、BOD关系密切;(3)无性生殖期间的种群以营养个员、游泳体、游泳个员、包囊四种形式存在。营养个员在环境条件良好时以二分裂的方式扩大其单一群体的数量,并通过形成游泳个员或释放游泳体的方式扩大种群的数量。(4)伞形聚钟虫的口器发生印证了前人对缘毛目纤毛虫发生的研究。大核在虫体分裂过程中由“C”型逐渐缩短变粗,在虫体分开时又迅速拉长,平均分配到两个仔虫中。帚胚以增生的方式复原,从原来分裂而来的半圆逐渐增生为扇形,最后形成两个新的帚胚。 第二部分对宋氏伪累枝虫进行了实验室内的驯化培养,并对实验室条件下不同温度、pH、光照强度、种群初始密度对该动物种群生长的影响以及宋氏伪累枝虫的应答与适应性进行了初步的观察。结果表明:(1)温度对该物种繁殖的速度和种群生长影响较大。种群的自然增长率通常在18℃时最大,r=0.18;(2)虫体生存的pH阈值在4.5~9.8之间,最适范围为6~7;pH对虫体种群的生长影响显著,种群自然增长率及种群所达到种群密度峰值均随pH的不同而产生明显的改变。种群自然增长率在pH值为6时达到最大,然后依次是pH值为5.0=7.0>8.0>9.0>4.5>9.5;(3)宋氏伪累枝虫较喜欢昏暗的环境,在光照时间为8h/d时,种群自然增长率最大r=0.18,但是种群密度的峰值却在光照时间为12h/d最大;(4)初始种群密度与r值呈负相关,初始密度为250/L,r值达最大值0.27,种群密度的最大峰值在初始密度为750/L的培养液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