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中外文学历史长河,对于英雄的书写源远流长,以英雄主义为核心品格的军旅文学更是亦然。九十年代以来,军旅文学在茅盾文学奖等奖项中屡获佳绩,有力度的作品日益增多,但依旧有值得思考和成长之处,因而军旅文学具有相当的研究价值,从英雄形象切入与其特质相符合。随着九十年代以来的多元发展,英雄除了具有共有特征,也有了较之此前独特的当下特征:不仅要承担应尽的职业要求,还要承受使命与生活龃龉的隐痛,当下军旅小说中的英雄是在信仰和世俗中执着坚守的“霓虹灯下的哨兵”。本文在对九十年代以来军旅长篇小说文本细读基础上探析其中英雄形象新变,体认出此阶段中国军旅长篇小说中英雄形象独特的当下性特点,强调英雄形象中当代视野与历史意识的融合。本文整体上分为四个部分,行文思路如下:第一部分引言,包括问题缘起、概念辨析、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意义与方法,着重论述了本文研究九十年代以来军旅长篇小说英雄形象新变的缘起,对军旅文学概念进行界定,厘清与其相关的战争文学、军事文学的区别,明确本文所采用的新变概念。文献综述梳理了此前研究成果,明晰本文的研究起点之处。第二部分千古英雄气:中国军旅小说英雄形象的经验与传统,从纵向维度上对不同时期与军旅文学虽不同名但是其前承的英雄形象进行体认,并与九十年代以来军旅长篇小说中的英雄形象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他们的共性和个性特征,加深对九十年代以来军旅长篇小说英雄形象理解。从古代范式、现代转型、九十年代新貌的历时性脉络上来看中国军旅小说英雄形象的演变历程。第三部分,第二到四章,通过文本细读与归纳总结,从形象以及塑造方法两个方面阐述新变之处,体认出九十年代以来军旅长篇小说英雄的形象新变在于:英雄身份以日常为底色、英雄性格神圣与卑琐并存的立体性格、英雄方式是在坚韧与脆弱中熔铸大人物。塑造方法新变之处在于:对于崇高的重新定义、“美丑对立”原则的采用,叙事视点的调整以及用传奇手法消解理想的完美、在逼仄空间中营造英雄梦。最后从客观语境、创作主体、读者接受等维度分析了英雄形象新变动因。第四部分结语:中国军旅长篇小说中英雄形象发展的限度与可能。对于九十年代以来军旅长篇小说英雄形象的限度进行了体认。在限度的裂隙之中展望了发展可能的生长点——向大的文学样类以及世界文学借鉴,并结合自身进行整合,讲好中国军旅英雄故事。通过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军旅长篇小说英雄形象的新变研究,可以让我们看到军旅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共振,以及对中国文学的补充。也让我们看到军旅文学发展限度与可能,军旅文学如何在讲述中国故事中展现独特韵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