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文共分四个部份,第一部份:厥阴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第二部份:厥阴病理论渊源之研究。第三部份:厥阴病脉证并治之研究。第四部份:结论。现将主要内容简述于后。 本文第一部份以文献综述形式介绍厥阴病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其中将“民国时期对厥阴病的研究”作专题介绍,而又以陆渊雷氏为重点,这是因为陆氏为全面否定厥阴病的第一人。陆氏既是学者,又是临床家,他的观点颇为后人重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掀起的厥阴病争议高潮,与他的立论不无关系。 陆氏有三个突出的观点,一是厥阴病无可研索。他说:“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篇中明称厥阴病者仅四条除首条提纲有证候外,余三条文略而理不清,无可研索”。二是厥阴病篇为杂凑。他说:“既以全身虚寒证为少阴,胃肠虚寒证为太阴,更无他种虚寒证堪当厥阴者。乃不得不出于凑合,此拘牵六经名数,削趾适履之过也”。三是厥阴病无当今之对应病证。他既不赞成“铁樵先生以为肠胃病之兼风化者”为厥阴病,也不认同章太炎所提出的回归热是厥阴病。他再次强调:“少阴太阴之外,更无厥阴也”。 第一部份 第二个标题是“厥阴病争议和研究的焦点”这一部份梳理了争议的主要问题。由于近代的争议是建立在古医家见解之上的,不能截然拆分,故综合在一起讨论。其主要争议包括对提纲、主证、主方、寒热属性、厥阴病来路、厥阴病是否为热病最后阶段等。在这些争议的基础上,又有学者从版本学的角度重提厥阴病篇只有四条,首倡将厥阴病篇拆分为厥阴病和厥利呕哕两篇。为此,笔者论证了四条的提出是有益的,四条的拆分是不妥的。 究其厥阴病纷争之因,是因为迄今为止没有找到贯穿全篇的主线索。使人觉得前四条与后文不相属。这才是厥阴病多歧见的症结所在,也是自陆渊雷以来提倡厥阴病只有四条者的困惑所在。这个发现,为笔者确定了研究方向。 第二部分 厥阴病理论渊源之研究。 这一部分未见前人专题讨论。笔者带着厥阴病理论渊源于何处的问题,通读《黄帝内经》,发现厥阴病的理论不仅渊源于《素问·热论》,而且更多的来自《素问·至真要大论》。 厥阴病显示了《素问·至真要大论》的学术思想。 《素问·至真要大论》在讨论厥阴司天,厥阴在泉,厥阴之胜和厥阴之复时,提出了厥阴为病的种种表现。这些表现是:上挟胃气而逆,致胃之上脘疼痛,饮食不下,食则呕;下闭脾阳而腹胀冷泄、小便不通。严重者因胃气竭而死。其病机是木胜尅土。厥阴之胜除了与上证大体相同外,还补充了,“胠胁气并,化而为热”的厥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