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尤其是大陆地区,艺术授权产业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产业形态。相较台湾地区而言,大陆地区的创意产业种类还有待丰富,缺乏权威性与规范性的艺术授权中介,国家性收藏机构对产业的重视与规划也稍显不足。从大的产业背景来看,艺术产业还未作为一个独立产业进行规划,在规划编制、政策支持、市场管理等方面缺乏统筹协调,尚未建立产业基础数据库、资源信息库等公共服务平台,也缺乏国家层面的产业统计标准与分类,产业量化统计体系还难以建立。从学术研究角度看,艺术经济在经济史中的地位不高,经济史研究重在传统国民经济的研究,以土地、货币、赋税来反映社会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无暇顾及造物艺术活动。一些专门的艺术史、工艺史也仅仅说明其“经济基础”,泛泛而论而无深入细致的分析。艺术经济理论研究的不成熟,导致艺术授权产业的研究一直无法深入,缺乏可依附的理论框架与可使用的研究方法。因此本文利用从工艺美术史、设计艺术史领域获取的资料、方法与例证,同时结合文学、艺术、哲学、历史学科知识与研究视角,开展对艺术授权产业的研究。艺术授权简单地来说,就是商品包装,而且是对商品艺术化的包装。设计发达的地区多属于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关联度高的国家,艺术授权必须要立足于本土艺术,其发展程度将取决于对本土艺术题材挖掘与发挥的程度,因此“向后看”是必要的,按照艺术人类学“作品-社会环境-人”的研究模式,需要本文解决三个源问题:器物表面的装饰在历史的进程中如何获得营销的意义,开始具有“促进销售”的作用,这是“艺术授权产业”存在的合理性问题;社会的转型,由传统到商业,由封闭到开放,裹挟着装饰作品功能与创作主体关系的变革,社会环境的变化如何作用于二者,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的逻辑;多角度剖析中国人的“意象性思维”,作为分析消费者接受心理的重要切入点,探讨古代艺术家与工匠创饰关系的演变,以指导现代艺术授权产业链的建立。理论分析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践,立足当代艺术的发展现状,提出艺术授权产业的置换策略与产业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