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渣蛋白纯化及改性研究

来源 :江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ttc_t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以淀粉糖生产中的副产品米渣为原料,对米渣蛋白的纯化,结构特征及蛋白改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探讨得到高纯度米渣蛋白技术,改善蛋白的物化性质,为开发利用米渣蛋白资源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本文系统的研究了排杂法纯化米渣蛋白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采用蔗糖酯乳化脱脂是可行的。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工艺,得到最佳脱脂工艺为:蔗糖酯添加量0.3%,pH8.0,液固比10,70℃乳化5min,后进行两次水洗,在该工艺条件下,脱脂率可达到72%。用淀粉酶和纤维素酶酶解脱脂米渣,经优化实验得最佳工艺条件为:淀粉酶添加量220U/g,作用1h,纤维素酶添加量100U/g,作用2h。经脱脂脱糖工艺得到的米渣蛋白,纯度可达86%,脂肪含量为2.6%,蛋白回收率为93%,与米渣经正己烷脱脂后制得米渣蛋白纯度、脂肪含量接近,但乳化剂脱脂时间短,安全性高。基于米渣蛋白纯化过程中糖组分较难去除的现象,本文对米渣蛋白中糖与蛋白的结合性质进行了初步探讨。由凝胶色谱和SDS-PAGE电泳分析表明,米渣蛋白中含有糖与蛋白的复合物。其中36KDa组分为糖蛋白复合物,且米渣蛋白中糖蛋白复合物的含量比大米蛋白和米渣多。通过β-消去反应分析,米渣蛋白中糖与蛋白连接的方式不是O-糖肽键。米渣前处理—高温液化影响蛋白的结构性质。本文初步模拟了工厂大米高温液化过程,研究高温液化过程中大米蛋白的动态变化。经分析表明,在高温液化的初始阶段,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都显著减少,残渣中蛋白增多,疏水值增加,各种氨基酸含量均上升。随着高温液化时间的延长,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减少相对缓慢,各种氨基酸含量都有所下降。米渣蛋白是热变性的大米蛋白,热处理使米渣蛋白的结构性质发生了变化。将制得的米渣蛋白与大米蛋白进行结构和性质的比较。凝胶色谱分析表明,米渣蛋白和大米蛋白两种碱溶液溶出物具有不同的洗脱曲线,其溶出物的分子量不同。SDS-PAGE分析显示米渣蛋白中有4条谱带(其中13KDa和36KDa含量较高),大米蛋白有5条谱带,且谱带清晰,其中36KDa,19KDa和13KDa的含量较多。米渣蛋白中胱氨酸含量比大米蛋白高,而赖氨酸含量较少。CD分析显示米渣蛋白中α-螺旋、β-转角、β-折叠和自由回转结构分别占0.4%、9.8%、28.1%和59.8%,而大米蛋白中分别为2.6%、48.4%、22.8%和26%,高温变性的米渣蛋白二级结构与未变性的大米蛋白有显著差异。米渣蛋白中羰基的含量高于大米蛋白,说明米渣蛋白的氨基酸侧链被氧化。采用热压处理和胰蛋白酶结合的方法对蛋白改性。单一的胰蛋白酶对米渣蛋白的水解不如预先用热压处理后再用胰蛋白酶水解的效果好。在120℃,0.1MPa热压处理5min,再用胰蛋白酶水解,胰蛋白酶添加量为:8000NPU/g,作用1.5h,此时可溶出62%蛋白,纯度为90%。经改性后的米渣蛋白的溶解性、乳化性和起泡性都得到了改善。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紫薯为基本试验原料,利用微波喷动床干燥技术(MWSBD),进行紫薯脱水食品加工工艺的研发。研究了紫薯颗粒在MWSBD干燥过程中的理化性质的变化,加深了对紫薯加工特性的
探讨前列腺癌患者不同治疗阶段心理弹性与生存质量的相关性,为临床提高前列腺癌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提供实证依据。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Conner-Davidson心理弹性量表以及生存质
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空气污染变地越来越严重,人们对空气过滤材料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达到高效的过滤性能,而且要减小过滤材料本身对环境的白色污染。国内已经有不少外学者
本文主要研究鱼糜凝胶形成与结构的关系,研究鱼糜凝胶形成过程中化学作用力的变化及蛋白质构象的变化,凝胶劣化的机理以及不同加工方式对鱼糜凝胶形成的影响。采用化学法测定
期刊
本文介绍并评述了美国学者赵冈《鱼鳞图册研究》一书,认为作者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鱼鳞图册的沿革及实施地区、丈量方法、材料可信度、实亩与税亩的关系等问题。
本文以新鲜带鱼为对象,通过感官评定,细菌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值)、pH值、硫代巴比妥酸(TBA值)、汁液流失生化指标,研究了(4±1)℃冷藏条件下,生物保鲜剂及气调包装保鲜技术对
教育理解就是作为理解主体的师生在与教育文本(理解对象)对话的过程中在感情、认知与行为方面不断筹划并实现自己的生命可能性,它具有工具性与目的性、求真性与向善性、占有
核桃产业在经济、生态和社会等方面具有超高价值回报,因而发展核桃产业被许多地方政府视为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增强区域生态安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重要良策之一。山西省作
本文的分析之中,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入手,探究人格权制度在中国民法典中的地位。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引导相关人员加深对人格权制度的认识,明确其与中国民法典之间的紧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