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关于信息资源的理论研究,研究的切入是笔者对现存理论提出的七个问题:信息价值、信息福利、信息与社会效用等级、信息与社会交易成本结构、智力型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配置效率、信息资源与社会。相关的内容在逻辑上形成了基本概念、经济信息、文化信息、智力型信息资源(人力资本)及信息资源与社会的基本框架。 在基本概念部分界定了信息与信息资源的涵义,从经济学角度对信息成本特性进行了说明,提出了信息价值的测不准关系,建立了信息福利模型。 对文化信息的研究,主要是对文化进行经济学解释,建立了文化的经济学模型。文化经济学的博弈模型证明了个体的最优策略是选择与社会合作,从而表明了文化对效用等级的排序,也间接提供了人际效用比较的社会基础。文化对社会交易成本结构的影响也被模型化,其中的参数可以用来评价文化特征值和社会投资环境。模型的结果证实了本文对文化的经济学解释,即文化通过塑造人们的价值观与行为规范,进而影响到一个社会的效用等级序列和社会交易成本结构。通过对美日企业经营环境以及中外科技成果的比较,具体说明了文化对经营观和信息资源生产的影响。 关于智力型信息资源的研究,主要结合了人力资本理论。本文从信息资源的角度定义了人力资本,即个体提供和运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并重点讨论了人力资本的产权问题,人力资本与政府的职能。在信息资源的配置理论研究中,讨论了信息资源的市场配置、政府配置。提出了文化/制度效率、教育效率、人力资本效率和信息资源效率衡量中的评价指标,其中关于文化/制度效率、教育效率、人力资本效率的研究是笔者的创新之论。 关于信息资源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论文提出了可得的信息资源规定了社会变迁的可行空间,而具体的社会信息资源管理配置模式决定了社会变迁的路径选择。信息资源管理配置模式可以用来说明社会的类型。文中根据信息源的多少以及来源,提出了社会的“开放性”与“集权度”两个指标。对信息资源与社会变迁之间的耦合关系做了说明。论文最后也针对中国目前经济信息资源管理失控状况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改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