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305首诗歌,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主题多样,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诗经》的对外翻译始于十七世纪。十九世纪以来,不同的《诗经》英译本不断出现。英国汉学家理雅各的TheSheKing和中国翻译家许渊冲的BookofPoetry是翻译最成功、也被翻译界研究最多的《诗经》英译本。两者对诗歌中名物的不同翻译和处理方法各有特色,对名物的英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
关联理论是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认知语用学理论,聚焦于人类认知和交际。语言学家斯珀泊(Dan Sperber)和威尔逊(Deirdre Wilson)于1986年提出关联交际理论,即明示.推理交际、语境假设与隐含以及最佳关联原则。德国语言学家厄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Ernst-August Gutt)根据关联理论提出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做了统一的解释,认为翻译是一种次级交际形式,涉及三个方面:源语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翻译也是一种明示一推理的交际过程,是对语言的解释性应用,并提出“真正的”、好的翻译方法,即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以及翻译中满足成功交际的条件。格特的关联翻译理论是对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挑战。
本课题研究以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理雅各和许渊冲《诗经》英译本中名物的翻译。发现两译本都是关联翻译理论下语言的阐释性应用;许渊冲多用间接翻译,仅保留原文本中最相关的交际线索,而理雅各多用直接翻译,力争保留原文本中所有的交际线索;在满足成功交际的条件方面,在语言条件上,许译并不完全追求字词句的完全对等,而理雅各则强调译本在语言结构形式上与原文本保持一致;在语境条件上,许译尽量将原文本中的语境隐性含义明示出来,而理雅各则试图使译文读者如临原语语境,通过语境假设和推理理解原文。
本研究以关联翻译理论为基础,研究《诗经》中名物的英语翻译,试图为古典诗歌英译及研究提供新视角,促进对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典籍的艺术价值认知和对外传播。
关联理论是近年来最具影响力的认知语用学理论,聚焦于人类认知和交际。语言学家斯珀泊(Dan Sperber)和威尔逊(Deirdre Wilson)于1986年提出关联交际理论,即明示.推理交际、语境假设与隐含以及最佳关联原则。德国语言学家厄恩斯特-奥古斯特?格特(Ernst-August Gutt)根据关联理论提出关联翻译理论,对翻译做了统一的解释,认为翻译是一种次级交际形式,涉及三个方面:源语作者、译者和目的语读者;翻译也是一种明示一推理的交际过程,是对语言的解释性应用,并提出“真正的”、好的翻译方法,即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以及翻译中满足成功交际的条件。格特的关联翻译理论是对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挑战。
本课题研究以基于关联理论的翻译理论为基础,对比分析理雅各和许渊冲《诗经》英译本中名物的翻译。发现两译本都是关联翻译理论下语言的阐释性应用;许渊冲多用间接翻译,仅保留原文本中最相关的交际线索,而理雅各多用直接翻译,力争保留原文本中所有的交际线索;在满足成功交际的条件方面,在语言条件上,许译并不完全追求字词句的完全对等,而理雅各则强调译本在语言结构形式上与原文本保持一致;在语境条件上,许译尽量将原文本中的语境隐性含义明示出来,而理雅各则试图使译文读者如临原语语境,通过语境假设和推理理解原文。
本研究以关联翻译理论为基础,研究《诗经》中名物的英语翻译,试图为古典诗歌英译及研究提供新视角,促进对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典籍的艺术价值认知和对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