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芳烃受体与磺基转移酶1A1对双酚AF致哺乳类细胞遗传毒作用影响的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lshh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双酚类化合物(bisphenols,BPs)是指一类具有两个羟苯基的化合物,具有化学性质稳定、耐热性良好等特点,加之其生产工艺相对简单,成本低,其作为塑化剂在工业产品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最近研究证实BPs(包括BPA、BPS和BPF)可经人CYP1A1酶激活而具有诱发人肝癌细胞遗传毒性作用;此外,人类磺基转移酶(sulfotransferase,SULT)1可与BPA结合并降低其诱发的遗传毒性作用。然而,4,4’-(六氟异丙基亚胺)双酚(bisphenol AF,BPAF)作为一种新的塑化剂,其遗传毒性危害及相应的代谢活化酶尚未见报道。已知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可作为转录因子调控CYP1A1酶的表达水平,继而代谢激活化合物发挥毒性作用,而磺基转移酶(sulfotransferase,SULT)1A1作为二相代谢酶对外源化合物毒性改变也起到重要作用(增毒或减毒)。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人CYP1A1和SULT1A1酶对BPAF遗传毒作用的影响及其诱发的染色体损伤类型;探究AhR受体及下游CYP1A1水平对BPAF诱发肝癌细胞氧化应激中的影响。方法首先采用内源性表达人源CYP酶丰度较高的人肝细胞瘤C3A细胞系,分析其暴露于BPAF(0~40μM)48h(2个细胞周期)后的微核形成作用;同时为研究CYP1A1和AhR在BPAF遗传毒性中的作用,我们分别加入7-羟基黄酮(7-HF,CYP1A1选择性抑制剂)和BAY-218(一种芳香烃受体(AhR)抑制剂)共同暴露C3A细胞。此外,采用人类肝癌HepG2细胞(内源性表达CYP酶水平较低),经慢病毒转染分别构建稳定表达人CYP1A1和SULT1A1的重组细胞系(HepG2-hCYP1A1和HepG2-hSULT1A1),并将其应用于BPAF微核诱导实验。同时,通过混合细胞系培养和条件培养基转移实验研究了 SULT1A1对BPAF毒性的调节作用,即比较HepG2-hCYP1A1:HepG2-hSULT1A1(1:1)混合培养与HepG2-hCYP1A1:HepG2混合培养中BPAF的微核形成情况;将BPAF-HepG2-hCYP1A1孵育48 h的条件培养基转移到HepG2和HepG2-hSULT1A1细胞上,对后两株细胞进行微核观察。采用抗着丝粒蛋白B(CENP-B)免疫荧光法联合微核实验分析BPAF诱发染色体损伤的机制(致断裂或致非整倍体作用),并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内磷酸化组蛋白H2AX(γ-H2AX)的水平改变(反映DNA双链断裂)。最后,测定了 BPAF作用下细胞内活性氧类(ROS)、谷胱甘肽(GSH)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氧化负荷和抗氧化物质水平的变化。结果1.不同浓度BPAF处理C3A细胞后,在5μM开始可显著诱导C3A细胞微核形成并呈浓度依赖性,该效应可被ABT(60μM),7-HF(5μM),或者BAY-218(0.7 μM)所阻断。2.BPAF在2.5 μM开始显著诱发HepG2-hCYP1A1细胞微核形成,并且经PCB126(40nM,AhR受体激动剂,调控CYP1A1表达)预处理的HepG2细胞也从2.5 μM浓度开始即显著诱发微核形成;而对于未经处理的HepG2细胞BPAF在受试浓度范围(0~40 μM)均不影响其微核细胞率。3.在 HepG2:HepG2-hCYP1A1(1:1)细胞混合培养中,BPAF 在 10μM 及更高浓度下诱导微核形成,在BPAF-HepG2-hCYP1A1条件培养基处理HepG2细胞中,BPAF在20 μM及更高浓度下诱导微核形成;而在HepG2-hCYP1A1:HepG2-hSULT1A1(1:1)和 BPAF-HepG2-hCYP1A1 条件培养基处理 HepG2-hSULT1A1模型中,BPAF均未诱发微核形成。4.免疫荧光CENP-B实验结果显示,BPAF对C3A和HepG2-hCYP1A1细胞诱发形成的微核均不含着丝粒,表明其具有纯粹的致裂作用。同样,Western blot分析则显示BPAF处理HepG2-hCYP1A1细胞后在1 μM及更高浓度时细胞内γ-H2AX水平显著升高,而对HepG2细胞在10 μM浓度无效应。5.不同细胞株间ROS、SOD、GSH水平结果显示,在HepG2-hCYP1A1细胞中,BPAF能显著提高ROS、SOD、GSH水平,阈值分别为0.625和1.25μM;HepG2细胞除GSH水平降低外,无明显变化。在C3A细胞中,BPAF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增加ROS、GSH和SOD活性,阈值一致为1.25 μM;然而,细胞与ABT(60μM)或7-HF(5μM)共暴露完全阻断了 BPAF的作用。看来,受试细胞在BPAF作用下ROS水平的增高与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酶水平的上升相平衡,因此氧化应激因素可能不是BPAF遗传毒性的重要机制。结论与其他BP化合物一样,BPAF可经人源CYP1A1代谢活化,从而诱导人类细胞的致断裂作用,AhR可以增强这种作用,而SULT1A1酶可以减轻这种作用(表明有解毒作用)。
其他文献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脊柱三维结构畸形,主要临床表现为X线正位片Cobb角≥10°[1]。椎旁肌失衡或功能异常的AIS患者有畸形进展加重的风险,特别是在快速生长发育时期[1,2]。因此评估明确AIS患者椎旁肌特征,是进而对其异常进行针对性干预纠正以预防侧弯进展的前提,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4]。为
学位
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关节。RA关节内主要表现为滑膜衬内层细胞增生、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血管翳新生以及软骨和骨组织的破坏等。滑膜组织增生以成纤维样滑膜细胞(fibroblast-like synoviocytes,FLS)为主,是RA发病过程中的核心细胞。RAFLS的激活受多种机制影响,其中表观遗传和自噬是近
学位
前言:脑卒中为患者个人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防治脑卒中一直是近年的热门研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的重要病因,而斑块的位置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颅内血管的几何形状会影响斑块位置。故本研究旨在探索完全型胚胎型大脑后动脉(CFPCA)的存在是否会影响后循环的斑块分布。材料与方法:经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所有参与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最终有27例接受过高分辨率3D血管壁成像(3D HR-V
学位
背景:肺炎链球菌耐药反应持续加重,疫苗和抗生素逐渐乏力,新的替代疗法亟待被提出,微生物有望作为预防和治疗肺炎链球菌感染的新方法。发展微生物疗法需要不断开发新的微生物资源和功能,而电子垃圾复杂的环境胁迫促使气溶胶中新细菌形成,是微生物疗法中新资源获取的潜在场所。目的:培养法和测序法探索电子垃圾源空气细菌多样性,寻找能拮抗肺炎链球菌的潜在有益细菌;评估新种Microcella aerolata GA2
学位
研究背景不确定性是医疗的固有属性,培养医学生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是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然而,目前医学教育针对不确定性应对的培养集中在临床具体应对技巧上,忽视了针对不确定性心理耐受度和积极心理应对资源的培养。在人类与新冠肺炎斗争的背景下,研究如何有针对性地增强医学生应对不确定性的心理能力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消极因素,会提高个体的抑郁、焦虑水平,降低幸福感。近年来,研究
学位
研究背景半月板是维持下肢运动稳定和缓解地面冲击的重要结构,反复的运动刺激引起的急慢性损伤极易导致其发生撕裂,不进行有效干预将导致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发生。传统的EVA材料鞋垫的减震效果较差,对于损伤的膝关节并不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材料缓冲性能更强的ACF鞋垫是否可以辅助撕裂的半月板进行缓冲,延缓KOA的发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研究目的评价不同材料的
学位
研究背景与目的:脓毒症(Sepsis)是感染、烧/创伤、休克等急危重患者的严重并发症,是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致死的重要的病因。脓毒症患者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生率高,有更高的病死率。目前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的早期识别和特征指示物单一。而医院病房的脓毒症患者样本较少,缺少足够样本量对脓毒症患者合并急性
学位
数字化转型正在推动一场新的教育变革,使学校层面的教育数字化转型成为一种必然。驱动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要素体现在:以人为本,坚守学校育人“主体”逻辑,转变育人思维;技术赋能,突破学校育人“路径”依赖,创新育人场域;数据开放,释放“生成性”数据价值,助推学校科学决策;组织重构,打破学校静态监管,走向“流程化”动态治理;文化渗透,规避技术风险,创建“人—机”和谐共生的校园生态。在推进转型实施过程中,
期刊
研究目的:B 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具有发病率高、5年生存率低、复发率高的临床特点,因此,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提升B-ALL疗效是目前研究热点和难点。多项研究证实,MEF2D在多种肿瘤中过表达,并与肿瘤进展和患者预后相关。但MEF2D与B-ALL的相关性及作用机制仍未明确。本研究探讨MEF2D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