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样板戏”研究是“文革文学”研究的重头戏,也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一个研究课题。本文试图用史料呈现的方式,对“样板戏”的来龙去脉作一较客观地梳理和分析,以期尽量“复活”和还原这段重要的历史。论文分三章进行论述。第一章梳理了“样板戏”从发生到普及的过程。首先对建国后戏剧界的大环境和戏剧政策的演变作了考察,搞清了“样板戏”产生的背景。其次,论证了“样板戏”说法的产生和“八个样板戏”的确立,并以《沙家浜》为例,抽样观察了京剧现代戏《沙家浜》是如何一步步被修改成“样板戏”的。由于“八个样板戏”有着基本相似的历程,且篇幅有限,因此,以点及面,这样我们对“样板戏”的产生模式就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众所周知,“样板戏”在当时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那么,它是如何达到这样的传播效果的昵?接下来,笔者对“样板戏”的普及过程又作了考察。通过对其产生和普及过程的梳理,我们对“样板戏”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那么,“样板戏”这一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这正是论文第二章想要探讨的问题。毫无疑问,在“样板戏”发生的整个过程中,毛泽东和江青是两个关键的人物。毛泽东的戏剧思想对“样板戏”的产生到底有着什么影响?江青为什么要抓“样板戏”,她究竟对“样板戏”做了些什么?这是论文第二章要解决的问题。自“样板戏”产生以来,对其的研究就紧紧相随。但是,如同“样板戏”本身的命运一般,“样板戏”的研究同样也经历了从喧嚣到沉寂到活跃这样三个过程,论文第三章对这三个过程的研究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力求发现这些研究的重要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可谓是“样板戏”研究之研究。
诚然,历史是不可以再现的,但是用尽量客观的立场、用史料呈现的方式来叙述历史可能是接近和还原历史的最佳手法。当然,即使这样,也不可避免地会带入笔者的主观色彩,但尽量客观的态度和叙述是本论文追求的方法和效果,也正是其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