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慈善义演是近代中国出现的一种助善方式,主要是指艺术表演部门和艺人不计报酬的义务演出行为。作为一种饱含慈善公益精神的演艺形式,义演孕育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故而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义。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发生变迁,近代慈善事业兴起。善款来源多样性的要求,使得慈善义演作为一种新型募款方式应运而生。上海先进的报业人士学习西方的演剧筹款,并作积极的宣传与呼吁,促成了慈善义演的诞生。之后,京津地区以“杭州惠兴女士兴学事件”为契机,逐渐将慈善义演用于公益筹款和赈灾等方面。京津地区慈善义演的出现不仅突破了地域局限,而且拓宽了义演的功能,为义演在全国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民国时期(1912年至30年代中期)的慈善义演呈现出更丰富的内容,通过对当时社会状态下慈善义演的分析,展现了此时期慈善义演的样态。抗战时期(1937—1945)的平津地区是沦陷区的典型区域,此时期该区域的慈善义演承接了清末民国的情状,也表现出了时代特征。首先,慈善义演的社群投入与网络覆盖一章,以“群之力”为书写对象,分别从政府、社会团体、报刊媒介、社会群体入手,全面展现了参与慈善义演的相关群体;其次,“善之源”通过对济贫义演、赈灾义演和社会公益筹款义演的细致论述,呈现了该时期平津地区慈善义演的效用;最后,“乐之体”阐明慈善义演的艺术载体——义务戏、慈善音乐会、游艺会、话剧等,较为充分地揭示了慈善义演的特质。该时期的慈善义演表现出举办次数多、频率高,类型更加趋于多样化、呈现形式丰富灵活,涉及的群体更加广泛,管理趋于成熟等的特点及发展变化的过程。作为近代才出现的助善方式,慈善义演是一种集娱乐与慈善为一体的特殊募捐形式。其在传播慈善公益精神,为社会塑造慈善氛围,促动整个慈善公益事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发展,并在塑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慈善义演作为一种实体性的演艺传媒,在战争的状态下依然保持活力,成为娱乐史上不容忽视的一部分。